一位小學六年級女生到同學家玩,臨時因月事來而返家處理,結果卻一去未歸。
這位乖巧可愛的女孩在快到家門的樓梯間,被一位樓上的「怪叔叔」強制抱走,最後是被性侵犯又虐待致死。
痛哭流涕的媽媽說:「我們早就知道這裡不能再住下去,也已經安排搬家的日子,哪知道事情會這麼快發生。」
電視螢幕上出現哭腫了雙眼的媽媽撫摸著愛女的衣物,還指著牆上的畫作……,一切都來不及了。
另一位是被性騷擾的小男孩,由於長得聰明伶俐,深得住家附近長輩的疼愛,五、六歲的他很習慣到處晃,通常晚餐時刻,阿媽站到門口喊一聲名字,他就會迅速鑽出臉來。
那幾天,小男孩曾經帶著一些小玩具、糖果回家,由於不是很名貴的禮物,小男孩說是「叔叔送的」,大家也不以為意。
後來,有一天,小男孩不尋常地躲在房間哭,父母追問之下,才發現所謂的「叔叔」是鄰居陳先生的遠房親戚,最近來借住幾天,白天忙著上班的年輕父母根本沒和此人打過照面。忙著料理三餐的阿媽則懊惱地說:「我看那些不值幾塊錢的東西,沒想那麼多。」
年輕氣盛的爸爸一怒之下,立刻衝到隔壁,準備去討回公道,才發現所謂的「叔叔」早已溜之大吉。
順其自然,好嗎?
事情為什麼會這樣發生呢?
一定要等到事後再來追悔嗎?
如果可能的話,我們可以如何及早預知侵犯?我們可以如何提供孩童安全成長的空間?甚至,我們可以如何教導孩子辨識企圖不良的人?
以人際關係中的「鄰居」這一環,我們相信多數是與人為善、彼此照應。「遠親不如近鄰」也證明了鄰居的重要性,然而由於居家型態的大幅改變,鄰居的種類形形色色,這已經不是可以單純看待的事了。
過去在大家庭的四合院裡,親戚長輩多,互相有關照,只要出現陌生臉孔,馬上有人出面詢問。如今住在公寓裡,鄰居之間不見得相熟,父母工作忙、子女進出有時落單,不免讓居心不良的人有機可趁。
學習行為辨識
「行為辨識」是一門值得多加學習的課業,我們可以透過視覺、嗅覺、聽覺、觸覺等,甚至包括「直覺」的open(打開),進行收集相關資訊,當「不妙」的訊息一出現,立刻認真地評估,或和親密家人討論,研究對策,千萬不要自我否認地說:「大白天應該不會怎樣」,或自責地說:「我不要神經過敏地把人家想成是壞人。」
有一對國小四、五年級的可愛小姊妹,在傍晚洗過澡後卻不明失蹤了,連日來家人焦急地尋找,最後才發現是被一個年輕人帶走,還慘死在橋墩下一位遊民的違章建築裡。
哭紅雙眼的父親難過地表示:「前兩天看到他在附近走動,心裡就覺得很怪,我想提醒太太卻忘了……。」
親人的眼淚再也換不回來子女的生命,多少的遺憾仍一再重演,「行為辨識」在鄰居間,成了刻不容緩的新學習。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