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走出情緒風暴

張老師聽到一位家長對她直言:「妳只關心別人的孩子,妳為什麼不先管好自己的孩子呢?」

當時,張老師彷彿被當頭棒喝,沒錯,她是個熱心教學的老師,對特殊教育有心得,常有家長來請教;事實上,她自己家中有個情緒障礙的兒子,平日沉默寡言,然而如果被同學刺激,往往會情緒暴怒。

談起兒子為什麼變成一個不開口的小孩,可能要追溯到一歲多。由於大人都忙著照顧剛出生的妹妹,所以疏忽了小哥哥的需要。如今回想起來,做媽媽的還會心疼地說:「當時沒空抱他,常讓他自己玩,他變得早熟,半夜會自己起床尿尿,看到我沒蓋被,還會幫我拉好被子。」

後來是媽媽注意到孩子在校園獨來獨往,他不會主動跟同學交談,還曾經發生幾次畫作豐富、有趣,卻被老師質疑:「是不是你媽媽幫你畫的?」事件,孩子的情緒深受傷害,行為也更加退縮壓抑。

就在這樣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刻,張老師又面對家長的詢問,於是,她下定決心去尋找醫師協助,也向諮商專家求教。幸好,後來丈夫答應一起去協談,夫妻共同學習更了解兒子的情緒狀態,更關心兒子的心靈世界。

當夫妻有了共識時,兒子的進步也有目共睹了。像一般父母聽到子女頂嘴,通常會出言制止,可是張老師夫妻聽到反而高興,因為這代表兒子敢於表達,敢於主動建立關係了。

張老師常對兒子說:「當你很生氣時,你可以找一個不傷害別人的方式來回應,例如,可以來和媽媽說,或是亂語回答,或是畫圖,或是拉小提琴……」後來,她注意到兒子多半選擇自言自語來化解當場的情緒困擾。

如今,高一了,兒子變得開朗、活潑,有時會耍寶,碰到被大人誤會時,還會說:「請冷靜一下,先聽我說完。」看到兒子如此表現,張老師說:「很高興我們全家勇敢地一起走出情緒風暴了。」

﹝原發表於《聯合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