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2日 星期三

好動?還是過動?

家如的媽媽接到老師的電話,表示:「家如有過動兒傾向,請爸媽注意。」
家如的媽媽感謝老師的關心,但是她清楚自己的女兒並不是過動兒,由於家如智商略高,對於重複敘述的教材往往不耐煩,加上從小念美式雙語幼稚園,有時離開座位去上個洗手間,去丟個垃圾是被允許的,而這些習慣可能讓目前的小學老師誤以為她上課分心、任意走動、不聽管教,是過動兒的現象。
掛下電話,家如的媽媽當下做了兩個決定:一、用遊戲方式和女兒玩角色扮演,讓孩子學習上課中不能隨便離座的規矩。二、進一步和老師溝通,針對有資優表現的女兒,能否提供補充教材,讓她在課堂中能夠專心演練。

需要醫生鑑定?

家如的媽媽由於平日注意孩子的成長資訊,所以對「好動」和「過動」的分野早有清楚的分辨能力。
另一位育仁的媽媽則是看到兒子聯絡本上老師留言:「育仁上課中行為過動,請家長注意。」隔天立刻緊張地飛奔到學校。
育仁的導師年輕而熱忱,可能剛畢業,用詞較直接,一時讓育仁的媽媽招架不住。她開門見山地說:「妳就是育仁的媽媽?我看育仁需要到醫院找醫生做鑑定,他上課中跑來跑去,講也講不聽,又隨便打鬧同學,應該是過動兒,他需要治療。」
要找醫生鑑定?育仁的媽媽聽到「鑑定」兩個字,淚水奪眶而出,有這麼嚴重嗎?兩人見面後都還沒意見交流,也沒問育仁過去在幼稚園的表現,或一向在家中的行為,怎麼斷然就說是需要「鑑定」這兩個字呢?
離開學校時,育仁的媽媽帶著受傷的心靈,首先她想到育仁剛畢業的幼稚園,她渴望去求證,如果真的是過動兒,幼稚園老師不是早該提醒了嗎?甚至就算是,她自己在家中也應該分辨得出來,難道調皮搗蛋就是過動兒?常常坐不住就有問題嗎?

合情合理的建議

見到幼稚園園長,育仁的媽媽又淚水不止。園長有二十多年辦學經驗,接觸過許多小朋友,聽完育仁媽媽的說詞,她安撫了育仁媽媽的情緒,也從幼稚園的檔案中,抽取有關育仁的紀錄來影印。
園長告訴育仁的媽媽:「這幾份資料是育仁過去幾年來,在幼稚園表現的評量,不妨拿給小學老師參考,至於醫院的評估,不妨試試看,如果醫院說『是』,我們就掌握了治療的先機,如果確定『不是』,至少大家可以放心,同時有助於學校老師用對方法來引導育仁。」
聽到園長如此合情合理的建議,育仁的媽媽寬心不少,她真的帶育仁到醫院,目前正進行半年期的觀察階段,她也和小學老師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還擔任班上的志工媽媽,協助小朋友閱讀課外讀物。

差別在哪裡?

好動的孩子和過動的孩子是有些不一樣,從行為辨識的角度來看,最明顯的差別是好動的孩子經過勸導、提醒、或行為導正後,短時間內,可以做到遵守教室規矩、配合團隊秩序,但是過動的孩子則是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影響,注意力不集中,把交代的事當耳邊風,而且體力充沛、停不下來,有時還會去攻擊別人,對功課的完成沒有急迫性的壓力,往往拖拖拉拉到深夜還在寫。
過動兒在醫學上的名詞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透過藥物治療和行為矯治,父母、師長、醫師好好配合,過動兒的症狀是可以改善,所以為人父母在這個教養的過程仍需抱持絕不放棄的心態,朝向重建孩子自我形象、改善人際關係、學習情緒管理等方向來成長。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