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3日 星期三

情感問題,怎麼教?

數年前,台中市曾發生一起四死一重傷的情殺慘案,持刀的洪姓男子在畏罪跳樓自殺後,警方發現了他的遺書。

就在大家紛紛指責兇手手段殘忍、個性暴躁的同時,遺書上的幾句關鍵話語也透露了洪國揚在成長過程中的掙扎和痛苦。

其中之一,他提及希望媽媽不要難過,要爸爸脾氣改一改,要妹妹找到一個愛她的男人才結婚。

其中之二,他寫道:「對不起爸爸媽媽,你們沒有教我處理情感問題,我有感情問題,我過不了情關……」

這樣的遺言相信會引起一些父母的警覺或不安,家裡若有脾氣不好的大人,這該怎麼辦?夫妻關係緊張也會影響子女的兩性交往嗎?又,究竟子女的情感問題要怎麼教?

沒有人希望教出的子女是殺人兇手,也沒有人希望自己所愛的人將來可能以刀相逼。所以,子女的情感教育究竟要如何著手,實在是現代父母的重要功課。若遇不同狀況,建議如下處理:

狀況一:情竇初開時期

子女在十多歲時,自然對異性有好感、有好奇,這時若有追求者打電話進來,父母最好以輕鬆、關懷的口吻回應,也歡迎見面,讓子女感受到被尊重,追求者也因為被認識、被尊重,當大人建議注意課業時,比較容易接受。此時切忌完全阻止,使得戀情地下化,關係不明朗,父母難以關注和引導。

狀況二:熱戀交往時期

子女在熱戀階段難免眉開眼笑、心神不定、花費較多,父母最好早已開放理解和open talk(談開來)的情緒空間。當子女談到吵架的情形,不要立刻要求他們分手,因為這正是子女在學習兩性溝通、建立共識的成長機會。

父母就是提供支持的管道,和冷靜客觀的回話,例如:「你覺得這件事他有錯,那麼,換一個角度想,你自己『對』在那裡?」「你還愛他嗎?如果還愛他,你覺得兩人的關係如何重新調整會比較好?如果決定要離開他,那麼怎麼做比較不會傷害彼此?」

愛情不是消費行為,中意就買,不中意就要求退貨;感情問題是身心成長的重要學習,如果子女任性地每一次鬧著「不要就走人」的遊戲態度,那麼,何時何日才能真正學到「真愛是共同成長,分手要誠心感謝」的成熟EQ呢?

狀況三:分手危機時期

人的一生尋尋覓覓,大家都渴望找到終身相依相偎的好伴侶,但是在謀合階段難免遇到分分合合的情事,父母在子女面臨分手的掙扎時,千萬不要再說:「我早就告訴你,不要和他在一起,你偏不聽,你看,今天落到如此下場。」

因為,正在處理分手的子女,此時有感傷、有失落,也可能有不甘心,那種複雜痛苦的心境,最渴望得到父母的同理心陪伴,或者一起私下臭罵對方,或者一起相擁落淚,或者一起做些轉移注意力、散散心的活動。

總之,子女的情感教育除了靠學校、社會的引導,父母也是責無旁貸。夫妻在家中如何彼此尊重相待,讓家中充滿愛和溫暖,讓大門隨時敞開,讓子女隨時「求助有門」,相信洪國揚的遺憾、受害者家庭的遺憾,就不會繼續發生了。

﹝原發表於《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