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8日 星期四

接受和快樂成正比

最近聽到幾個實例讓我深刻體會到:「接受的速度和快樂成正比」,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對發生的狀況接受(不是委屈壓抑,而是真心了悟、樂於調整的心態)的速度越快,快樂的感覺越容易出現。

媽,我在找車位

有一回,在中廣節目我訪問了遠流出版公司的主編李佳穎小姐,她提及一件有趣的親子互動。
那天下班回家後,她急著幫兒子洗澡,當洗澡水放好,她在浴室等不到兒子過來時頗為焦急,於是她再次提高了嗓門,要兒子趕快配合。正當情緒一路往上飆時,她警覺到自己的不耐,也提醒自己,何不去瞧一瞧呢?
於是她走到客廳,看到兒子坐在玩具車上,一本正經地對她說:「媽,我在找停車位啦!我要倒車入庫了。」這時,媽媽忍不住地笑了起來,原來孩子有「正經事」需要處理,大人豈可自顧自地命令他呢?
接受,就是在人際關係衝突的那一刻,我們看到了對方的需要,而放下個人主觀批判,因而情緒沒有受到干擾,像這位佳穎媽媽因為欣賞兒子的童言童語反而開心起來了。

媽,我有實力

有一天,我應邀到深坑國小演講,回程順路搭乘輔導室潘慧玲主任的便車,一路大家分享愉快,她也提及小學四年級兒子的妙事一樁。
那天兒子下課回到家,慎重其事地對她說:「媽,請坐下來,妳不要難過,也不要擔心,這次數學我考的分數不好,但是我的實力還在。」
原來兒子在學校課堂考數學時,因為臨時有便意,向老師請假直奔廁所,等到上完了大號回到座位時,有幾個大題來不及寫,結果分數也考差了。
媽媽深知兒子的如廁習慣,所以她沒有苛責兒子,兒子也沒有因為考不好而悶悶不樂,他知道跟媽媽溝通就好了。
在車上,我問潘主任:「你是怎麼做到讓孩子主動來溝通呢?」她說:「我們親子關係一向不錯,我讓孩子從小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爸媽就是信任他們,接納他們。」原來互相接受的根基穩固,互相感染快樂的速度也加快了。

It's up to you

Becky是我在洛杉磯演說時認識的好友。有一回,她唸大學的女兒想留宿在男友的家,於是打電話回來問媽媽的意見。
Becky是盡責的媽媽,儘管教養子女的作風是開明講理,但是想到女兒準備住在男友家,心中頗是為難,但是她強作鎮定,快速地自我調整了一下,然後告訴女兒:「妳長大了,媽管不了妳這麼多,但是我相信妳會做最好的決定。It's up to you!(那就看妳了!)」
掛下電話已是深夜十點多,當時Becky也就上床睡覺,直到隔天清晨六點多,眼睛睜開,突然心頭一驚,第一個念頭就是:「咦?女兒回來了嗎?」同時立刻跳下床,直奔女兒房間。
當她悄悄地打開房門,一眼瞧見女兒躺在床上睡覺,焦急立刻一掃而空,她忍不住撲到女兒床上,同時擁抱著女兒大聲地嚷著:「I love you! I love you! I love you!」
女兒在睡夢中莫名其妙地被吵醒,媽媽卻開心極了,她發現女兒實在懂事。可以說,Becky接受了女兒在不同成長階段有不同需求,她一路尊重女兒,也一路自我調適,因此母女相處的樂趣就經常相伴而行了。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2007年6月15日 星期五

女兒的擁抱

恐懼是一種很深、很深的情緒,它有多樣面貌,有時候它是嘻皮笑臉呈現,有時候它是沉默不語顯示,有時候它卻又變得瘋狂暴怒,令人難以捉摸。
恐懼起初來自於不了解、不明白既已發生的情況,再加上個人胡思亂想的詮釋,更加重了恐懼的份量。
當恐懼沒有了出口,沒有了化解,恐懼劃出一道自己和自己的溝痕,也順勢劃下了自己和別人的界限。

躲起來的女孩

有位小學一年級女生,當妹妹尚未出生前,她可以說是天之驕女,享盡家人所有的寵愛,自從妹妹出生後,她覺得被冷落了,她甚至覺得爸媽是故意挑剔她。
有時候她想逗弄嬰兒床上的妹妹玩,媽媽卻窮緊張地說:「不可以,妳會把她吵醒。」「妳不要亂抱她,萬一摔倒了怎麼辦?」總之,只要和妹妹有關的事,做姐姐的她總是被排斥。
小女孩開始亂發脾氣,但是爸媽忙得無暇理她;接著小女孩學妹妹發出嬰兒狀呢喃聲調,媽媽卻取笑她:「好噁心!」
小女孩不開口了,她開始一個人躲起來,她要躲在一個大家找不到她的地方。
直到學校導師打電話來,爸媽才發現事態嚴重。媽媽掛下電話,跑進女兒房間卻看不到蹤跡,再從樓上、樓下四處尋找,仍是不見人影。
重新回到女兒房間,媽媽回想曾經和女兒玩捉迷藏遊戲,於是靈機一動,拉開衣櫥,果然看到淚痕滿臉、卻已睡著的大女兒。
「寶貝女兒,妳到底怎麼啦?」媽媽愧疚地緊緊摟住了女兒。
大女兒睜開眼睛,突然看見媽媽關懷的眼神,也聽到媽媽溫柔的語詞,一剎那就把媽媽抱得好緊、好緊。

女兒全身發抖

媽媽告訴我:「女兒突然抱住我的時候,力量好大,大到我都有點透不過氣,本來我想用力把她拉開,但是想起導師的提醒,我不再那麼堅持,而就在這個時刻,我才感覺到女兒全身正不停地發抖,天哪!我不知道自己曾經對她說了什麼重話,還是曾經如何傷害了她的感覺,為什麼她有這麼深的恐懼?」
說到這裡,媽媽淚水盈眶,她又說:「當時,我閉起眼睛,放鬆身子地讓女兒摟抱,讓她感受到從未失去的母愛,讓她明瞭我永遠在她身旁……足足有二十分鐘後,女兒的身體鎮定下來了,也不再哭泣,這時,我終於明白--女兒想向我要什麼了。」
恐懼的姿態,有時候就是這樣潛藏在一個索求和試探裡。
恐懼的化解,有時就是來自這麼一個深刻的擁抱和接納。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2007年6月13日 星期三

恐懼最深的人

每個人在生命不同的歷程裡,多少有些恐懼的情緒產生。
當恐懼甫一出現,它可能化身為一道厚重的大牆,可能幻化為纏身的樹藤。使得人際關係出現了裂縫,使得別人走不進我們的生命空間,我們也走不出自己的困頓牢籠。
一位年輕女性上班族最近承辦公司的員工講習,卻碰到棘手的問題。當初是總公司下達的指示,要為資深女性員工進行在職訓練,課程包括了事務管理、倉儲管理和電腦操作等。
不料,這群大姐型員工卻反彈很大,她們認為公司有意整人,她們掛心放暑假留在家中的子女……於是所有的怨氣就轉向年紀輕、尚未結婚的她。
有好幾天,她苦惱至極,如果直接向主管報告--資深同仁遲到早退、上課態度散漫,這可能顯示自己辦事無力;然而,若要好言相勸大姐型同事,似乎又欠缺說服力。

一個新的領悟

就在舉足無措的那個週末,她刻意讓自己從辦公室抽離而去。她到健身房運動,之後又沿著綠葉成蔭的街道一路走回家。
初秋夜晚的涼爽愜意讓她在放鬆身心後,突然有了一個領悟:「反對聲音最大的人,可能就是恐懼最深的人。」
從這樣的一個著眼點來思考,她看出大姐型同事的恐懼,她們排斥學習新事物,是恐懼跟不上社會資訊;她們不願意多留時間複習,是擔心無法兼顧家中的子女。
而她自己呢?她一直有挫折感,其實也是心中有恐懼作祟,害怕自己無法順利執行任務,恐懼自己難以和大姐型同事好好相處。

知道該怎麼做了

「哈---」她說,當她了悟這個關鍵時,竟不知不覺大聲地吐出一口氣,當時,週末外出閒逛的人越來越多,她在人群中穿梭時,一點也不感到壅塞,反而,輕鬆地抬頭望向天空,再度哈氣而出。
她知道回去該怎麼做了。她要關切的不是自己在主管眼中的表現,更重要的是--這群大姐型同事,她們真正要的是什麼?
星期一返回工作崗位後,她親切地向每位大姐型同事問安,關心她們是否吃過早餐?回去的家庭作業完成了多少?
當她一步一步地把自我防衛的面貌放下來,恐懼一點一滴消除了。結果這些大姐型同事開始和她嘻嘻哈哈,有的開誠佈公講明,當初認為公司主管瞧不起她們,才會硬塞這種高難度課程,如今,一星期上課下來,對工作效率、對個人成長真的有幫助;也有的感謝她的辛勞,開玩笑地要收她做乾女兒……。
恐懼,是人際關係中的一個障礙,跨不過去時,恐懼會不斷地擴大,遲早會造成更嚴重的緊張關係;而跨得過去時,恐懼彷彿清晨的薄霧,當陽光乍現之際,它立時消逝無蹤了。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2007年6月4日 星期一

道歉的藝術

有一位男士問我:「為什麼我的太太這麼小氣,我只不過犯一點小錯,她就非要我當面道歉不可。」
我請教他--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原來,早上上班出門前,太太要求他下班回家時順路買個禮盒,預備過節要送人的。結果,他直到晚上進了家門才想到這件事。
他說:「我太太沒有體諒我上班辛苦,還擺一張臭臉給我看,怪我不把她的話放在心上,也怪我為什麼不肯說句對不起?」
聽到這裡,我請教演說會場的聽眾們:「你們覺得太太需要改進的,請舉手!」
一看現場有二分之一以上的人舉手,這位男士得意地笑了,他可能覺得總算有人支持他。
我又問:「你們覺得丈夫也需要改進的,請舉手!」
這一回有更多聽眾舉手,幾乎佔了五分之四。這下,男士露出尷尬的笑容,搔搔頭說:「怎麼會這樣?」

客觀看道歉

這時,我鼓勵這位男士從客觀的角度來思考,其實夫妻相處往往各有立場,沒有什麼絕對的對錯,就看如何找到相通的共識,而且先道歉的人也不見得代表是輸方啊!
「曾經好好跟老婆道歉嗎?」我問男士,看他長相老實、身材略微發福,就像一般家庭的好爸爸。
他搖搖頭,居然說:「從來沒有過!」
看他如此回應,現場的聽眾,尤其是女性的太太們幾乎都會心一笑了。
這不就像是自己家中的丈夫嗎?男子漢敢做敢當,充滿氣魄,可是真的要等到一聲「老婆,對不起,我錯了!」可能比登天還難。
幸好這位誠懇的男士願意學習道歉,因此我也樂於分享:「道歉的時候要掌握好時機,在對的時間,立刻向對方說抱歉的話,當對方的心靈不再有受傷的感覺,願意和你重修於好,這個道歉的效果就出現了。」
接著,我請他跟著一字一句地學:「老婆,對-不-起,我……」
全場也給這位勇於改進的丈夫一個熱烈的掌聲。

輪流道歉

有位媽媽曾提及他們家親子共同成長的一個體驗。
念高中的女兒有一次晚歸,一進門,心急如焚的媽媽立刻出口責備,只見女兒很不高興地躲進房間不肯出來。
媽媽敲了幾次門,女兒堅持不開門,這時媽媽決定先冷靜下來。她回到自己的房間,靠著床沿看書,準備調適一下心情。
半小時後,女兒敲門進來了。她說:「媽,對不起,讓你擔心,我手機正好沒電,心想趕快回來,不料公車又堵車……其實我剛才一進門就想道歉,沒想到你那麼兇,根本沒機會讓我開口……媽,現在輪到你道歉了。」
看到女兒這麼冷靜又懂事地來引導,媽媽放下手上的書,誠誠懇懇地說:「第一,我要道歉的是我講話太急,得理不饒人;第二,我要道歉的是,講話的口氣不好聽;第三……」母女就因為放柔軟了身段,兩個人在互相道歉的過程,關係又親密回來了。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2007年6月1日 星期五

底線在那裡

你有想過人際相處時,自己的底線在那裡嗎?
當對方咄咄逼人時,你本來不想理他,通常是到了那一個底線,你終於忍無可忍了?
當管教孩子時,你有提供清楚的底線,讓孩子可以清楚的遵循嗎?

找出自己的底線

有一位經常遭受丈夫毆打的太太,從來沒有敢反抗,她甚至覺得自己真的不夠好,才惹丈夫生氣。後來,在諮商輔導時,她終於知道夫妻相處時最起碼要有個底線,不可以讓丈夫予取予求、暴力相向。
終於,在演練多次後,她勇敢地、大聲地對丈夫說:「如果你敢再對我動手,我一定立刻報警處理。」當這位太太建立起自我尊嚴的底線,也找到外來的支援時,她的丈夫真的收斂起來了。

事先提到底線

一位太太氣惱丈夫愛碎碎念,屢勸又不聽,因此,這位太太問自己:「這一生我要繼續活在這樣的壓力中嗎?」
結果,答案當然是:「不!」那如果是「不」,她該如何制止丈夫的壞習慣,讓自己耳根清靜一點?她又該提出什麼樣的「底線」?
後來,她決定先發出警訊,她慎重其事地告訴丈夫:「如果你再如此講個不停,我會錄下來給你自己聽。」丈夫以為太太隨便說說,他不知道太太是當真的,因此我行我素。
有一天,太太備用了一台小型錄音機,當丈夫又開始嘮叨,她立刻按下開關,十五分鐘後,丈夫閉嘴了,這時,太太重新播放給他聽,當場讓丈夫「俯首認錯」,還反問太太:「我有講這麼久嗎?」
底線清楚,再來行事,兩個人就很好遵守相處中的遊戲規則了。

徹底執行底線

美國教育界推廣一項「肯定教室管理法」(Assertive Discipline Approach)來經營教室秩序,尤其是針對中小學生。這其中就是提供孩子一個簡單、容易遵循的遊戲規則。
首先,開學初,老師即宣布:

一、上課中第一次不守教室秩序(如:任意離開座位或大聲喧鬧)的同學,老師立刻在黑板寫上他的名字。這是一個警惕的提醒。

二、同一堂課又一次不守秩序時,則在名字旁打個紅筆的勾。這樣的學生在當堂下課時只能坐在座位上。

三、若還是不在乎而第三次犯錯,老師在他名字旁打上第二個紅勾,這樣的學生在放學後必須留校十五分鐘。

由於一開始即講明「底線」在那裡,學生會清楚自己的分寸。所以,在執行過程中,老師不需要再開口指責學生,通常打到第一個紅勾時,學生就心生警惕,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了。
有個家庭正為兒子愛上網而傷透腦筋,後來也是透過家庭會議,明定一個底線,這就是:
「一天上網絕不超過兩小時。若有超過的時間,隔天立刻扣除。」
由於爸媽倆都關心孩子的健康和生活作息,因此非常團結地嚴格把關,久而久之,兒子也就養成時間快到就準備關機的習慣了。
總之,人際關係中若能清楚自己的底線,也了解別人的底線,相處中就可以減少委屈、受辱或誤會的情形了。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