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9日 星期四

你是「浪頭」?還是「浪花」?

Q:我服務於一家企業公司,正處於非常尷尬的階段,也就是上不上,下不下的職位。

以我進公司十年左右,身為中階主管,我有一種迷惑,一方面是若要往上升到高階主管,恐怕遙遙無期;另一方面是後進的基層同仁又一個一個冒出來,讓我有很深的危機感。

加上,最近公司安排的進修課程,雖說是全員可以參加,但是多半是為新進同仁所開辦,是針對執行技術層面的訓練,比較少在「組織運作」和「如何強化經營團隊」等方向來提供,我建議了幾次,但是都沒下文,因此覺得自己好像是孤鳥,老實講,我想把自己變得更有專業和領導力,這樣也有錯嗎?

A:你當然沒錯,公司擁有像你這樣樂於成長的員工,這是要額手稱慶的事啊!

重點是──目前你進入了中階主管的尷尬期。

這話怎麼說呢?

從兩個角度來思考:

一、長江後浪推前浪──公司為了生存、為了提昇競爭力,也為了彌補流動率的缺失,因此一定會不斷增補新進人員,也就是所謂的基層員工。

為了讓基層員工快速上軌道,必然需要從企業文化薰陶和執行層面訓練來加強,這也就是讓你感到心急之處。因為你會看到這些「後浪」總是戰戰兢兢,態度積極認真。彷彿對你的「職位」虎視眈眈。

所以,你是要讓自己持續在公司的「浪頭」上?還是讓自己變成在沙灘上的「浪花」?一定要好好問自己。

二、中階主管的盲點──中階主管確實是有點尷尬,因為身處在「基層員工」、「基層主管」和「高階主管」之間,公司認定你已經能夠獨當一面了,也希望你在承上啟下,在跨部門協調溝通上盡一份心力。

但是有的中階主管往往抱怨:「既沒有得到充分授權,有時又像『小弟』『小妹』,在『服務』還沒上軌道的基層主管或基層員工。」

我建議你一定要跳脫那種負面的抱怨,也不要把自己癱成「浪花」狀,一副無可奈何、欲振乏力的模樣。

針對教育訓練不足的感受,你可以向公司申請補助,到社會培訓機構,安排精進課程,就算是公司無法補助,你從一年的收入中提撥一點預算給自己成長,這也是非常值得的事。

另外,教你一個秘訣,如果你想爬上另外一個「浪頭」,那麼心中預演自己遲早成為「高階主管」,也是非常重要。

高階主管所需具備的分析力、決策力、趨勢判斷力和整合力,你有朝這個方向來儲備實力嗎?

別忘了──機會總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Are you ready?

Go──加油!

﹝原發表於《自由時報》﹞

爸媽不動氣三招

做爸媽的明知道應該對孩子的態度要好一點,可是不知道為什麼,一進門,鞋子都還沒脫好,脾氣就上來了,因為可能看到孩子們正在客廳追逐吵鬧;可能看到滿屋隨手亂丟的書包、制服、襪子……。

有位上班族媽媽講得很傳神,她說:「週一到週五,我對孩子就是沒有耐心,

到了星期六、日,我的情緒好多了,這是為什麼呢?」

我反問她:「週一到週五,妳是不是工作忙碌,回家已經很累,所以看到孩子就心煩;但是週六、日,睡眠比較夠,作息比較正常,相對地,情緒空間也跟著出來了。」

這位媽媽聽了立刻點頭,並且說:「原來如此,這樣說來,孩子實在無辜。」

相信這是許多爸媽的共同心聲,究竟有什麼辦法在進家門之前,先整理自己的情緒?究竟當孩子犯錯時,做爸媽的又該如何心平氣和地引導?

一、聆聽音樂帶:下班返家前,有開車的爸媽不妨聆聽喜愛的歌曲,或靜心的冥想音樂;有位媽媽自製了一捲孩子從嬰兒牙牙學語,到上幼稚園唱兒歌,到十歲生日說感謝詞、講笑話等的錄音帶。她說:「聽著、聽著,開車回家的路上,所有辦公室的不愉快都拋到九霄雲外,進門看到兒子就是笑嘻嘻。」

二、冰箱備忘錄:有個家庭是在冰箱上掛著一本備忘錄,有家人的各種留言。男主人說,當他情緒一來時,先不對孩子開口而是去翻閱備忘錄,總可以找到一兩句孩子曾經寫給他的感謝詞,或是他曾經從書上抄下的自我警惕話語。他說:「很奇妙地,不到一分鐘,當轉身看孩子,已經不再那麼氣憤了。」

三、十分鐘再說:有位媽媽看到女兒房間很亂時不免口不擇言,結果親子關係變得很緊張。自從學到自我控制情緒的簡易方法後,她懂得適時表達:「我們十分鐘後再說。」結果在這段緩衝的時間裡,女兒早已把房間收好,或是懂得主動上前來道歉。

教養孩子若要得心應手,不是要求孩子事事順從,也不是大人時時自我壓抑,這其中一定有些具體做法,可以讓雙方改善關係。

﹝原發表於《聯合報》﹞

以善制暴

「以暴制暴」的教養方式好嗎?還是「以善制暴」的方式好?

有對夫妻從戀愛到結婚,感情一向不錯,可是自從生下第二個兒子後,兩個人開始有了爭執。

那天,兩個人各抱一個兒子,一個約四歲,一個約兩歲,一家人坐在我的面前,希望重新調整他們的關係。這時,活潑調皮的小哥哥不停地出手拍打抱在媽媽懷中的小弟弟,爸爸也一直動手阻擋,而媽媽則一臉無奈。

從這一幅簡單的家人互動畫面,已經可以看出夫妻吵架的癥結了。原來爸爸不准小哥哥「欺侮」弟弟,因此只要小哥哥稍有動作,立刻出聲或出手限制,在爸爸的想法裡,做哥哥的應該疼愛弟弟、照顧弟弟,怎麼可以亂打弟弟呢?

媽媽則認為小朋友打打鬧鬧是常有的事,不需要如此嚴格對待。夫妻倆會有如此不同出發點,其實和他們的原生家庭有關。爸爸來自比較傳統保守的家庭,認為小孩不對就要立刻教訓;而媽媽來自互動開放的家庭,認為孩子吵鬧是正在學習成長的好機會,不需要惡臉恐嚇。

這時,身處兩方中間人的我,要如何來調解呢?

幸好這位爸爸是誠懇善意的人,在對談中,他表達了渴望儘速改善夫妻和親子關係的意願,因此,我建議他「三思而後行」。

第一「思」:從生物學的角度來了解,生命本身就有互鬥爭寵的基因,小朋友往往在打打鬧鬧中一邊當遊戲、一邊當學習。

第二「思」:從排行順序來了解,當小哥哥發現自從弟弟出生後,自己在家中的寶座被搶奪,多少會有不滿、會有擔心,因此不知不覺開始了打弟弟的舉動。

第三「思」:從衝突管理的藝術來了解,如果小兄弟常為了嬉戲吵鬧而被責打,極有可能在成長過程中彼此挾怨、誤會連連,致使親子關係也陷入緊張狀況。

那麼,這時,該怎麼「行」呢?

我建議爸爸--不要急著追究孩子「為什麼犯錯」?最好是教他「接下來怎麼做對」才更重要。例如,帶著小哥哥的手去撫摸弟弟的手臂,然後說:「愛愛!」來引導大兒子和弟弟相處的正確方法;否則,當小哥哥打弟弟,爸爸打小哥哥,小哥哥又去打弟弟,如此在「以暴制暴」的惡性循環中,全家的關係就糾結成一團了。

總之,要重建家人互動關係,「以善制暴」才是長遠之計。

﹝原發表於《聯合報》﹞

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當天使變成魔鬼

Q:有一件事,至今我仍無法釋懷。我曾經有一位好同事,我們在公司幾乎無話不談,中午一起吃便當,下班後一起去搭車,很多同事笑稱我們是「雙胞胎姊妹」。

像這麼要好的同事竟然隱瞞一件事,這讓我非常不能諒解。也就是公司在一週前,大家還在主管陳經理的慶生宴上唱KTV、喝啤酒,玩得非常盡興;一週後,突然有部分同事就收到資遣通知,而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的「雙胞胎」同事,她在人資部門工作,她竟然沒有透露一丁點口風,這點讓我完全不能接受。加上,她是留在原職工作的人,而我卻被fire,這讓我更生氣。

當我拿到那份通知信時,我大哭一場;「雙胞胎」同事也沒來安慰我,那種「天使」突然變成「魔鬼」的感覺,妳知道嗎?我恨死她了。

如今,我還在職場上浮浮沈沈,試了幾個工作,通常做不了多久。在我力爭上游的過程,我希望吳老師幫我忙,讓我釐清事情,忘了過去的怨恨,趕快放寬心情往前衝。


A:談到被資遣,在不景氣的時代裡,這已經不是新聞了。有位主管到海外出差回來,竟然辦公桌坐了別人,而他的所有文件、檔案均放在角落的打包箱內,正等著主人搬走。

有位主管,她常在一位能力比她強的部屬背後放冷箭,預備辭部屬的那天,由於找不到什麼理由來「下逐客令」,她一副盛氣凌人地說:「我就是看不順眼妳!」

自認一向工作態度謹慎認真的部屬,她告訴我:「我本來可以據理力爭,但是後來一轉念之間,覺得繼續在這樣無能又強勢的主管下工作,只有自取其辱,幸好我的人脈廣,我完全不怕找不到下一個好工作。所以,當場我冷靜地告訴主管:『很遺憾妳有這種感覺。』我還沒笨到隨她起舞。」

這年頭有關資遣的故事還很多,妳的案例也是相當特別,妳的好友同事可以如常說笑,她非但沒有走漏風聲,還讓妳看不出任何破綻,莫怪妳會如此氣憤。

在妳的想法是──憑我們的交情,妳總該讓我事先心理有準備,儘早另外找工作。

在她的想法是──這是公司機密,主管交待的事,我只能奉命行事,這種「不能說的祕密」,我心裡其實也不好受。

儘管她不太夠意思,但是妳要明瞭,在工作上「就事論事」而言,她並沒有犯錯;顯然妳是把「被公司資遺」的事遷怒到她身上,以致剎那之間,把「天使」看成是「魔鬼」了。我建議妳──在如今事過境遷的時刻,拿出妳的大格局,和她約個時間敘舊,一方面關心彼此,互相鼓勵;一方面讓她有個機會把當時的壓力說出來,妳會比較了然於心,畢竟「雙胞胎姊妹」應該是經得起考驗的。


﹝原發表於《自由時報》﹞

2009年10月23日 星期五

乳溝和臀溝的迷思

一位媽媽氣急敗壞地說:「怎麼辦?女兒穿衣服不但有乳溝,連臀溝也露出來了。」

原來她的女兒今年十八歲,剛推甄入選某大學。心情放鬆之後,看到電視上女性演藝人員露出乳溝,於是偷偷買了束胸內衣,然後擠出一道自認性感的乳溝。

看到女兒在鏡子前,把雙手放在胸部上擠來弄去的,這位媽媽心裡很著急。她從預防感冒的角度勸女兒,女兒說:「我的身體壯得很!」她又從淑女的禮儀勸女兒,女兒說:「老媽,你落伍了。」最後,她搬出女人不要為男人打扮的大道理,女兒理直氣壯地說:「我是為自己好看的呀!」

剛開始是為了露乳溝的多少起爭執。後來有一天,她看到女兒買了條低腰牛仔褲,肚臍眼完全露出來,讓做媽媽的實在看不下去。

「怎麼辦?這樣的流行風氣,讓我怎麼教孩子呀!」媽媽既無可奈何又不知如何是好。

我聽完這位媽媽的擔心和抱怨後,和她分享如何引導女兒成長。

由於青春期孩子的特色就是衝動和好奇,所以做父母的愈是反對,反彈聲就愈大。倒是可以由和女兒相約逛街、買衣服、買書的過程中,建立Women's Talk(女人聊天)的管道;家中不妨放置高尚的女性雜誌,讓女兒耳濡目染之際,接觸的是有格調、有品味的打扮;還有,近日流行化妝品公司或服裝公司主辦美少女走秀,都能迎合年輕少女的需求,提供美姿美儀的訊息,不妨讓女兒去看看。

當女兒能接近真正的美感資訊,相信就不會以為只要露乳溝或露臀溝才能引人注意、才是美感來源。尤其重要的是,可以藉由潛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子女——不需要透過過度「暴露」身體來建立自信、自尊。

﹝原發表於《聯合報》﹞

孩子出口驚人!

子女和父母講話,有時開個玩笑,或撒嬌式頂嘴,做父母的還可以接受,但是若子女已經言語冒犯,讓父母招架不住,這可是不能等閒視之了。

有位媽媽提及,有一天中午急沖沖地回到家,看到兒子還在上網,於是關心地問:「吃過了嗎?」沒想到兒子無厘頭地冒出一句:「吃過了,大便吃過了。」

聽到「大便」這兩字,媽媽大吃一驚,心想辛辛苦苦栽培孩子唸書,他怎麼沒有學到知書達禮,竟然口出「穢」言。

當這位媽媽傾訴心中的挫折感時,也有其他父母提及子女令人觸「耳」驚心的話語,例如:「媽,你這樣打扮像妓女。」「爸,你少幹了,沒人鳥你啦!」「你們很煩,等我跳樓,你們再吵!」

相較之下,這位媽媽覺得兒子講「大便」算是好多了,可能和媽媽太親近,以致沒大沒小。當場,我也建議媽媽,若真的是聽來不舒服,可以有兩個回應方式,一個是「輕鬆回應」,當做兒子是在和媽媽哈拉,大人可以笑笑地回答:「哦!聽起來很噁心,請換個說法。」一個是「正式回應」,對兒子說:「媽不喜歡這樣的說法,只要回答吃過或沒有就可以了。」

不要小看孩子的「胡言亂語」,其實裡面多少隱藏一些親子關係的重要訊息。做父母的要學習聽出孩子的內在聲音,究竟他只是在開玩笑?還是他有憤怒?有壓力?

曾經有一對父母被兒子叫囂三字經而來請教,掉淚的母親很傷心又很氣惱,她說:「我只不過叫他趕快進房間唸書,他就大聲咆哮起來。」

「孩子後來的反應呢?」

媽媽說:「他沒有來道歉,不過似乎知道我們很難過,他的態度緩和多了。」

「孩子罵三字經當然不可以,不過做爸媽的若不斷地逼迫孩子,這點也需要改善。你們覺得今天回去是彼此沈默相待?還是攤開來講,互相道歉,讓孩子學會尊重父母?」

這對明理的夫妻選擇回去和孩子有更好的溝通,一方面改掉囉嗦的習慣,一方面引導兒子做好自我管理。

﹝原發表於《聯合報﹞﹞

孩子「聽話」的秘訣

有一回,我應邀到一所大學演講,在一群活潑嬉鬧的學生中,我注意到一位特殊的大學男生。

這位大學生長得一表人才,可是無論講話、走路,各種舉止都太「正確」、太規矩了。

他一絲不茍的模樣,可以想見從小媽媽是多麼用心地教導,可是他這樣太「聽話」的模樣卻讓我看了心疼。有時我和他輕鬆談笑,他無法放鬆回應,還是一本正經地「稟報」我答案。

做父母的希望把孩子教成如此聽話卻失去年輕人的朝氣嗎?還是,寧可孩子偶而來點挑戰,讓彼此享受共同成長的樂趣?

我建議我們來取個「聽話」定義的中庸之道,也就是如果孩子願意聽父母的意見,也懂得表達自己的看法,這就是現代「聽話」的孩子了。

那麼,如何教出這樣「聽話」的孩子呢?有個簡單的原則可以運用,那就是對孩子「絕對信守諾言」,答應的事一定說到做到;不確定能否做到的事則不輕然諾,當子女見識到父母把他的(孩子的)話當話,則必定也執行父母交代的事。

有一對父母曾經不解兒子的行為,原來兒子提及本週零用錢忘了給,由於已是夜裡,父母心想反正晚上睡覺不需要花錢,明天早上再給也一樣,不料,兒子聽到父母這樣說,竟然生氣地掉頭跑開。

經過分析和角色扮演後,這對父母才明白孩子要的是當場「信守承諾」的感覺。父母當時可以說:「抱歉,竟然忘了給,這裡是五百元,請收好。」就是這樣乾乾脆脆的馬上行動,必定可以看到兒子歡歡喜喜又感謝父母的態度了。

你的孩子好教嗎?你是一位信守諾言的爸媽嗎?夫妻之間可以彼此探討,也可請問家中的孩子:「爸媽算不算是守信用的人?」如果孩子把往事重提:「有一次,你答應……,後來你忘了……。」說真的,當你聽到如此言詞,一定要立刻道歉並且下定決心改正,當我們決心做一個守信用的父母,相信孩子曾經失望的心會一點一滴地回轉過來。

﹝原發表於《聯合報》﹞

2009年10月9日 星期五

體力足,動力就來了

A:最近我感覺自己對工作提不起勁,每天加班到晚上八點才能離開辦公窒,有時明明晚上七點,工作已經告一段落,可是看到很多同事還在座位前,我又不好意思早早離去。

每天回到家,吃點消夜,上個網,到了一點左右才能上床睡覺;早上約七點多又需要起床準備上班;我的主管對我不錯,他看我最近缺乏工作動力,於是安排我去上專業方面的課程,一週兩次,每次兩小時,老實講,上課時間內我是呵欠連連,總覺得有「聽」沒有「到」。

主管的好意讓我蹧蹋了,這讓我更是自責、內疚,請問我要如何提昇工作上的動力呢?


Q:許多企業公司從專業知識的增強、跨部門的溝通,或從團隊的激勵來提昇員工的績效,這些做法都是對的。

然而員工全然依賴公司和主管,這是有盲點的。誠如你的情況,你一直朝著公司要求的績效走,卻弄錯方向調整,導致自己加深了罪惡感。

這話怎麼說呢?

這是說,一個人在公司要能隨時保持衝勁,火力十足,這其中涵蓋了三個力道。

一‧體力:這是從是否有平衡的飲食、充份的休息、飽足的睡眠、有趣的娛樂和放鬆的運動來建立。

二‧能力:這是從是否有前瞻性的專業成長,完成任務的高效率和團隊互動中的溝通力來評估。

三‧動力:這是從員工是否隨時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來認定。


從你描述自己的狀況中,如果我各以100分來做直覺評分,你的體力是約50分,能力約80分,動力是90分。也就是你是好員工,一直想把工作做得更好。也有基本的工作能力,但是由於「體力」的照顧不周,平均下來,你的整體分數約只有70多分,距離你想做到的動力90分,仍有10多分的差距,這也難怪你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所以,針對你的情況,你一定要從「體力」這個部分做最快速的調整,例如:

一‧工作完成,下班就下班,不要顧慮別人的眼光。公司要的是自律性高,懂得照顧自己的員工,而不是要一些「比慢」又「越待越晚」的員工。

二‧從每晚提前10分鐘、20分鐘上床為「調整生活作息的目標」,漸漸地你一定可以成為提早上床、提早休息的上班族了。對現代人而言,「睡到自然醒」是有點奢侈,至少「睡夠」也是合理的自我照顧。

三‧三餐飲食也要做到適度的改進,減少過多油膩食物,增加蔬果量,讓體內環保、身心舒爽。


總之,當你的體力回籠時,你一定會看到自己又精神奕奕地上班了,因為體力足,動力就來了。


﹝原發表於《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