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0日 星期四

主管兇,原來他內心脆弱

A:我的主管非常情緒化,平常同事和他說話都戰戰兢兢,那天他把一個另外同事做錯的案子丟到我桌上,還要求我立刻改正。我因為最近3歲兒子感冒,晚上需要照顧而身心俱疲,結果一時克制不了自己而大聲回問:「你為什麼總是認為是我的錯?」
沒想到我這麼一說,主管火氣更大,就在同事面前毫不客氣地批評我。一下子,我受不了,立刻跑出辦公室往廁所跑,後來我大哭了一頓,幸好有同事好友來安慰我,勸我回去工作。事後主管發現真的是他弄錯了,但是他沒有來道歉,不過對我的態度比較好一些,目前我心中還存在著不舒服的疙瘩。我說如何自我調適呢?

Q:顯然妳並沒有考慮另謀他職,對有些上班族,若要在一位不懂體恤員工,又經常在公開場合大聲怒罵的地方工作,那是絕無可能的。
目前妳有家庭、有小孩,各種金錢壓力極大,加上若要重換工作,也不是說換就換,一切是需要從長計議。
若公司短時間內不可能更換這位不適任的主管,公司也沒在意他個人情緒對部屬的不當影響,那麼,三個月內或半年內申請換部門或另找合適的職場環境,是必要的思考。因為一個長期會折煞妳個人情緒和心志的主管,妳一定要把他fire掉。
話說回來,如果主管已經改善態度,對妳客氣和緩許多,再也沒有錯怪妳的情形。那麼,「他欠妳的一個道歉」,妳就把它記在「人情賬」上,至少妳還有好同事為妳撐腰,還有好家人為妳鼓掌,這個公司仍可待下去。
另外,妳也需要學習看得懂──有些修養不夠好的主管,儘管有公司看重的專業能力,卻欠缺關懷引導的EQ能力,這是公司人才流失,員工績效不彰的可能因素。
當然妳下次講話也需注意,當妳說出:「你為什麼總是認為我的錯?」這句話裡「為什麼」「總是」均屬於批判性的字詞,很容易挑起對方的怒火,尤其自信心不足的人,內心脆弱的人,或EQ能力不佳的人,往往是無法招架的。建議妳試著說:「請告訴我哪裡錯了?這樣我下次可以改進。」
﹝原發表於《自由時報》﹞

格局大‧先道歉

A:有一位同事,當初因為她介紹我進入公司,我們的關係從大學要好同學變成辦公室的同事關係。
剛開始她對我還不錯,耐心引導我適應公司文化,也會在主管面前誇獎我,可是半年後,我們的關係有了微妙的變化,甚至我們曾經為了是誰弄砸了主管交辦的事而大吵一頓,目前我們在辦公室幾乎不講話,只有為公事講簡單幾個字,這樣的情況讓我很痛苦,我不想離職,也不想維持如此冷漠的關係,請問我該怎麼辦?

Q:恭禧妳,既然是好同學再變成同事關係,這表示妳們基本上是有足夠的交情。所以,給彼此重新調整的機會是絕對有可能。
誤會的產生往往是在「不經意」中產生,由於曾經是好朋友、好同學,會不會妳在無意中講了些她過往的隱私;或者是當妳熟悉了辦公室環境,慢慢地忽略對好友尊重的感覺;甚至你會不會為了表現個人能力,曾經搶了她的風頭?
假如妳一路自我反省下來,並不是妳的因素,完全是她個人性格上的計較和偏頗,那麼,妳仍必須維持兩人工作上的平衡,因為大家領薪水上班,絕不可因為私人嫌隙,耽誤了公司的進度和績效。
若妳反省的結果,覺得雙方的立場都有對的地方,只是當時講話口氣太直衝了些,或是態度太高傲了些,那麼安排一次好好溝通的機會是刻不容緩的。
建議妳如此說:「欣妮(代名),自從發生上次的爭吵後,我的心理很難過,如果我講錯了什麼話,請原諒我。我希望我們還是能維持好朋友、好同事的關係,我想聽聽妳心中的感受和想法,好嗎?也請告訴我,妳希望今後在工作上,我們最好如何來配合?」
如果她誠懇回應,那麼代表她真的是妳這一生值得長久交往的好朋友。如果她採取不理不睬的迴避態度,那麼,妳至少清楚她的格局,也對得起自己,今後凡事公事公辦即可。
別忘了,格局大才能成就大事業,所以,經過這件事相信也給了妳一個很棒的成長機會。
﹝原發表於《自由時報》﹞

職場笑臉EQ-2

Q:我是一家網路科技公司的中層主管,底下帶領了十多位工程師,這些電腦工程師談起工作都是頭頭是道,可是談起人際關係卻大都是躲躲閃閃,無法敞開地溝通,令我很頭痛,譬如其中一位,每次問起為何最近精神不濟,常出錯;或是關心他的家庭生活,他都是沈默不語,讓我為難不已,請問身為主管的我,究竟還要管他,還是不要管?

A:當然要「管」,但不是「我對你錯」的「管教」,而是「真心關懷」的「引導」。
一般電腦工程師偏向左腦思考,擅長邏輯、機械、電腦、科技領域,對人際往來的微妙變化,或自我思緒的起起落落比較不擅長觀照,導致身旁的同事、家人,往往誤以為他們是冷血動物,一點溫情分享都不會。
有一回,也是一位電腦界的主管問到和你相同的問題,正好在教育訓練的教室裡,他的部屬也在現場,於是我請部屬出列,並且排列他原生家庭的父母關係,當主管看到他的部屬原來和父親如此疏遠,想到自己和父親關係是有說有笑,他 終於弄懂了。
他說:「原來不是每個人和我一樣的幸運,我今後會對他(部屬)更有耐心地引導。」
而那位部屬也看懂了──原來他對主管像「好爸爸」地主動關懷會閃躲,其實是「不習慣」「不熟悉」,而並非真的「對抗」或「排斥」。
後來,在教室裡,兩個人還熱情地互相擁抱。那位主管幽默地說:「以後我會慢慢來。」他的部屬反應極快,也笑笑地說:「那我要快快來!」
互相有察覺,彼此給相處空間,關係就緩和多了。
所以,針對你所問的問題,相信已經明瞭──和網路工程師的互動,身為主管的人你需要有持續的關懷,當部屬的防衛身心逐步溶解,那也就是你們可以暢所欲言的好時機到了。
﹝原發表於《自由時報》﹞

職場笑臉EQ-1

「我應該如何拉近各部門主管的距離?」
一位溫文儒雅的總經理,在員工內訓的中場休息,誠心誠意地來請教。
原來他白手起家,獨資創業有成,歷經了不知多少風風浪浪,如今,公司在穩定中成長,他感到非常欣慰。
美中不足的是,他覺得自己不擅長表達,不知道是否是員工心目中的好老板,因此總是希望多和部屬接近,尤其是各部門的經理們。
「一定要和經理零距離嗎?有時候維持一點距離也能創造管理上的威嚴和美感。」我從逆向思考提供不同的答案。
只見此時的他,臉上肌肉放柔軟,連肩膀的角度也平穩了。
「沒錯,老板是要關心員工的感受,鼓舞他們的士氣,但是親切有禮不能救事業;員工寧可看到老板關心中帶著堅定,溫和中帶著魄力。」
「哦──」這位總經理恍然有所悟地「哦」了一聲。
反應靈敏的他聽懂了我的建議,結果在下一堂「團隊EQ」課程中,聽到員工表達──渴望新年度公司安排員工旅遊時,他立刻有了具體的回應。
這位總經理站到台前,他以堅定的口吻和挺直的胸膛,環視全體員工後,一字一句地清楚表達。
他說:「各位辛苦了,很謝謝大家去年一整年的努力付出,公司過去會把盈餘拿出來辦員工旅遊,但是新的一年,公司更看重各位的成長和能力的提昇,所以將多辦教育訓練,而暫時不安排海外旅遊了。」
總經理在最短的時間內對員工做具體明確的陳述,不但避免了員工的猜測和錯誤期待,同時也顯示了個人管理上有效率的決策,這是在經營管理上的最佳策略。
在全體同仁給總經理熱烈掌聲的認可後,我──身為他們的教育訓練老師,自然是開心地回應:「對!同樣是公司的福利回饋,有時精神糧食比物質糧食更有意義得多了。」
﹝原發表於《自由時報》﹞

2007年12月17日 星期一

返鄉工作的我,會幸福嗎?

「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如今,都會區卻出現了一股返鄉潮流。有人拋棄了科技新貴的名號,寧可到花蓮海邊做民宿;有人離開人人稱羨的黃金飯碗,寧可挽起袖子,回到老家從家族的擔仔麵從頭做起……。
老實講,每天朝九晚五,甚至有人朝七晚十,日子過得挺有壓力的。現代上班族究竟是要隨波逐流,在權貴名流之間爭權奪利?還是另闢心靈樂園,找回自我,找回快樂?
由於家鄉老父老母乏人照顧,也可能父業子傳的習性仍在,再加上網路科技興起,一時,工作返鄉潮成了職場趨勢。
一位受不了科技公司連夜加班的上班族終於離開科學園區,他說:「家裡的水果店開始由我管理,由於我知道網路訂貨的訣竅,也知道如何把家鄉的水果透過網站銷售,結果生意越做越旺。」
目前的他,每天可以不用上班打卡,然後透過多年企業管理的經驗,把水果事業做得有聲有色。
另一位,曾經在媒體做企劃的OL,她回到台南家鄉擔任幼教老師,她表示:「薪水雖然少了一半,但至少精神富足了一倍以上,看到小朋友的笑言笑語,幸福的感覺都回來了。」
幸福的感覺?
有多久你忘了幸福的感覺?
以下六項自我檢測問題,如果你的答案都是yes,那麼捲起舖蓋,返回家鄉工作也是勢在必行了。

一、家人親情的呼喚常大過你個人內心的呼喚。
二、你一向喜歡慢半怕的生活,不喜歡摩拳擦掌的生活。
三、精打細算的你,發現返鄉工作可省下房租伙食等開銷也不錯。
四、你懂得善用便捷的交通工具或網路,寧可安排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安樂窩。
五、家鄉附近一個誘人的工作機會,讓你沒有理由拒絕。
六、長久以來的身心俱疲,讓你興起了「活出自我、活出快樂」的覺悟。

不論如何,這是一個彈性多元的時代,上班族應該尊重自己的感覺、看重自己的需要,才能做到樂在工作、樂在人生。
﹝原發表於《自由時報》﹞

你一定要向上帝借時間嗎?

凍薪時代來臨,一份薪水要養活自己、養活家人,實在是不夠用,這也是為什麼根據人力銀行調查──80﹪的人「希望」幫自己加薪,而「確實」有41﹪的人正式兼差了。
只要在「非工作時間內」兼差,可以把份內事做好,老闆也無可苛求;但是,這群兼差人口,等於是向上帝借時間的人,把明天的時間挪過來用,把明天的體力預先透支,日子一久,多少會影響正職本業的工作品質。
所以,讓我們捫心自問,我們有足夠本錢來兼差嗎?如果你符合如下六項條件,那麼收入多多益善,也無可厚非了。

一‧你是超有毅力的人,想做的事很少做不到。
二‧你的體力過人,往往躺平就睡著,醒來就精神奕奕。
三‧你的創意十足,知道增加收入是「靠點子」,不能純靠體力。
四‧你的家事有人代勞,也就是家人有能力幫你解勞除憂,回到家可充分休息。
五‧你的時間算得很精準,絕不會在兩份工作,或三份工作之間遲到早退。
六‧你勇於花小錢賺大錢,也就是飲食費、計程車費、按摩SPA費……,必要的時候,你懂得照顧自己、快速恢復體力的方法。

另外,在如下兩個條件下,你是不需向上帝借時間了。
一‧你沒有膽量挑戰老闆的門檻,尤其是只要聽到他的腳步聲來了,只要看到他的人影出現,你都會心驚膽跳。那麼,建議你還是安穩過日子,省省地過還是可以過。
二‧你是樂活族的人,崇尚儉樸自然的人生,你不需賺更多的錢,因為你認為已賺夠健康、賺足親情,也賺到人生了。
﹝原發表於《自由時報》﹞

2007年12月7日 星期五

孩子需要No教育

照往例,每週三的下午我常受邀至國小進行教師研習的演說。那天,我如常以興高采烈的心情出席,然而,一種迥異於以往的氣氛卻讓我震驚。
這群女性多於男性的老師們,她們的年齡層平均在三十五歲至四十歲,臉上顯現的特質都是認真、踏實。不對,彷彿還有另一種神色,令我捉摸不清……。
由於,我正在現場講話,能夠讓我冷靜探索的時間有限,我只能帶著一種關心和好奇,在這些老師們的眼神和表情中去搜索。
直到開始有老師提問──班上有位行為惡劣的學生,讓每位任課老師幾乎都在被激怒的情緒中上課。若請家長配合管教時,學生的媽媽是不停地來低頭道歉,又默默流淚離去;學生的爸爸則是在電話中大聲責怪老師沒有愛心……

要「忍耐」學生嗎?

會後,輔導室主任私下告訴我──學校曾經邀請家長來出席個案諮商會,結果被學生的爸爸打回票,如今,這個大男生仍在教室「我行我素」,他的導師需要每天「忍耐」這個學生,還要經常安撫每位科任老師……
當輔導室主任講到這裡,我想起近日這麼多在社會上喧騰的學生事件,有因為沒繳作業而被體罰的小學生;有因長期打擾同學上課而連人帶桌被「請到」走廊「反省」的國中生;還有,被老師追問作業本帶來了沒,竟翻身墜樓往生的小學生……
啊!我懂了,這些絕大多數認認真真在教導學生的老師,他們臉上的另一種神色原來就是──疲憊。
教師「疲憊」的面容裡,有著更深沈的感受,那應該是「無力感」,一種得不到足夠瞭解和支持的感覺。如果教育體制讓教師有志難伸,如果家長對教師不能同心配合,如果學生根本不把教師放在眼中,那麼,身為一個「百年樹人」的教師,他的尊嚴和樂趣又要從何而來呢?

責無旁貸的家長

談到這裡,很想和家中有學齡孩子的父母說些貼心話,平日,我們儘管有工作上的職責,有房貸的壓力,有長輩需要照養,但無論如何,把多一點的心思擺在子女的教養上是更加重要。
所以,想辦法調整夫妻關係,維持良好的身心狀態,然後用對方法來教導子女,這是我們共同的目標。我們不再把孩子行為偏差怪罪學校,我們不再把孩子成績退步推諉老師,因為孩子是我們自己生的,孩子的性格如何塑造,孩子的脾氣如何引導,首要責任在為人父母的我們。
再進一步而言,由於我們生的子女數目越來越少,也因為有時候我們太忙碌,因此可能過度寵溺或疏忽管教子女,造成孩子越來越嬌縱或怠惰。也就是說,我們多少曾經是個凡事說yes的孝子型爸爸/媽媽,使得孩子要什麼有什麼,若要不到什麼就變得無理取鬧、要到為止。
如今,仍渴望調整的父母,我建議大家確實把關,把No的教育適時加入子女的成長行列。當子女有不合理的要求,當子女有不懂事的表現,當子女有不正確的觀念時,我們要運用耐心聆聽、善意解釋和堅定原則的三個竅領教養子女,相信,久而久之,孩子才能學會接受No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學會尊重別人也是課室的禮節之一。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2007年10月29日 星期一

找出行為動機

你是否覺得自己對孩子耐心不夠?
你是否覺得明明孩子犯錯,父母怎麼可能不生氣呢?
如何讓自己有耐心,讓自己不生氣,原來有個關鍵處。當孩子表現不如父母的期望,例如動作慢吞吞、唸書不認真、兄弟姊妹愛爭吵等,大人只看到孩子的「行為表現」,卻忘了去深究他們的「行為動機」。
「行為動機」牽動了一個人的「行為表現」,是孩子潛藏在心理的真正原因。以孩子的「行為動機」來分類,有許多種,例如:
一、好奇動機:有位媽媽發現國二的兒子竟然上色情網站,她一時不知如何處理,冷靜思索三天後,終於心平氣和地對兒子說:「第一,媽媽要對你說抱歉,因為我私自上了你的電腦查詢,第二,媽媽知道你在這個階段難免對性有好奇,但是我相信你是有自制力的人,自己懂得拿捏分寸。」
媽媽說:「當我如此對待兒子,他沒有生氣,也沒有緊張,就是對我說──媽,我知道。從那一刻起,我感覺到我和兒子的關係更進一步了。」
二、討愛動機:有位爸爸因離婚而得不到高二女兒的諒解,每逢探親日,女兒總是板著一張臉。好幾次,爸爸幾乎放棄回家的念頭,也快忍不住開口罵,後來他來請教時,我告訴他:「女兒心中有許多擔心,她害怕你不再愛她了,所以她用冷漠、不語來遮掩心中的恐懼。」
這位爸爸終於更了解女兒的行為動機,不再跟她一般見識,反而自己先放鬆表情來說笑,甚至學習和女兒懇談。
三、挑戰動機:有的孩子從小因為不被了解,甚至被責打,因而懷恨在心,個性變得又倔強又彆扭,這時,通常對父母的話語不當一回事,不時故意頂嘴,或製造事端,讓父母頭痛。
有位大學生,他提及自己因為從小調皮搗蛋,常被父親鞭打,母親又無力阻擋父親的暴力,使他心存怨恨,後來他用偷竊行為來挑戰父母,他說:「從國一開始,我常進出警察局,後來也接受保護管束,直到我遇到一位大學生觀護人對我很好,他也勸我父母改變對我的管教方式,我的人生才有了逆轉的機會。」
四、無助動機:有時候看到孩子功課退步,或在學校發生和同學的糾紛,結果做父母的急著插手,孩子卻一問三不知,或只是悶著頭掉淚,這其中可能是孩子覺得無論怎麼解釋,父母可能無法明瞭,或是說真話,反而可能挨罵,因而有一種自我放棄的心態。
有位單親媽媽看到朋友和子女的關係非常好,她非常羨慕。可是,無論她如何努力,高中的兒子總是簡單回答,然後關門入房。挫折感極深的她本來怨嘆自己早年遇人不淑,如今,兒子又冷淡對待。後來,她用筆談方式和兒子溝通,才了解兒子心中有個誤會──當年爸爸跟他關係極好,可是還是會離棄他而去,讓他成長過程中極為傷痛,如今,只要不對媽媽太好,如果有一天媽媽離開他,他也就不會一樣的傷痛。
單親媽媽告訴我:「當我明瞭兒子心中想法,我不再抱怨,也不再生氣,我們還是持續筆談,相信有一天,兒子會習慣和我面對面談心。」
做一個成功的現代父母,一定會努力從心理學角度多充實對子女的了解。當願意花心思去同理「行為動機」的真正原因,我們才不會被表面的「行為表現」所矇騙,以致動則得咎,弄壞了親子關係。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你是第一人選

那天,午後的冬陽特別溫馨。
你和兒子漫步在一所大學的校園裡,高大青蔥的樹木,綠意盎然的草地,還有藍天白雲下一群生氣蓬勃,正在跑跳運動的青年學子。
一切是如此的愜意,一切就是全然的放鬆。
當然,更多的時候,你是專注在聆聽兒子的心聲。
他很認真地談著最近的壓力。
他,可能是面臨大學選組的高中生。
他,可能是對課業沒興趣的國中生。
他,也可能是覺得功課很多的小學生。

和老爸喝杯咖啡

你還能想像另一個場景嗎?
你的女兒正值青春期,她最近有了情感問題。她非常渴盼找到一位了解她、接納她的長輩來請教,而你是她的第一人選,因為她知道告訴你,你不會罵她,也不會笑她。
那天,你正在處理公司的月底結算,晚上仍需加班,但是接到女兒的電話,你立刻為她打氣地說:「沒問題,老爸再忙也要聽妳說。」
後來,女兒在下課後穿著制服來找你。你們在公司附近的星巴克咖啡座,各自點了一杯卡布奇諾,之後,女兒開始一點一滴敘述事情的來龍去脈,她時而掉眼淚,時而破涕為笑,而你,身為她的老爸,從頭到尾就是關心地聆聽,就是微笑地分享。

錯過了什麼?

像這樣和兒女散步聊天,和兒女喝杯咖啡談心,對有些父母可能想都沒想過。通常我們的想法可能是--孩子這麼小,他能聊些什麼?孩子功課都讀不完,哪還有空閒逛?
沒錯,身為父母的我們,從小成長的記憶裡,似乎也找不到和父母在戶外散步談心,或在冰果室說說笑笑的畫面。過去可能父母工作忙碌、養育的子女又多,所以三頓飯能餵飽孩子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哪還有閒功夫管到心理層面的事。
如今,現代的父母則是注重子女的教養資訊,也關心子女的前途發展,然而總覺得似乎還錯過了什麼。2004年臺北市衛生局一項全市「心情溫度計-簡式健康表」檢測活動,居然發現各年齡層中最憂鬱者是十二歲到十九歲青少年族群,而他們最大的壓力來源多為學業與情感困擾。這又讓父母更加錯愕,難道自己做的還不夠好嗎?

如果能重新處理

「你對我要求太高,為什麼不能讓我自己讀書?」
這是一位功課、操行都極佳的國中生,在被父親發現看小說後,他脫口而出的話語。父親當場打了兒子兩個耳光,隨後,在凌晨時分,這個孩子打開窗戶從九樓跳下。爾後,父親呆坐在太平間前,不發一語……
兒子用如此方式抗議,代價實在太大了。
而父親心裡頭的悔恨,又豈是三言兩語可以道盡。
唉!讓我們的人生不要經常活在「如果能重新處理」吧!
從此刻起,就讓我們做對選擇--做孩子碰到困難挫折時渴盼傾訴的第一人選吧!
「兒子 / 女兒,當你碰到困難挫折時,我是你傾訴的第一人選嗎?」如果你敢如此問子女,你聽到的答案就是推向你成為成功父母的新一步。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你是成功的父母嗎?

如果你問我:「妳是一個成功的父母嗎?」,我會很勇敢也很老實地告訴你:「不是!」曾經有不少聽眾在演說會後欽羨地對我說:「做妳的孩子一定很幸福!」,我的回答令他們驚訝,因為我坦白地說:「哈!以前不見得,因為我也曾經犯了全天下父母一樣的錯;現在嘛,應該越來越好了。」

你是一個成功的父母嗎?(看到這句話,請輕輕閤上眼睛,然後靜心聆聽內心深層的回應。)
答案如果是「Yes」,恭禧你,因為目前你很享受親子之間的融洽和共同成長。
答案如果是「No」,那更要恭禧你,因為你終於肯面對自己的問題。
「自己的問題?妳是說──親子關係不好是父母先有問題?」,相信你不免有這樣的疑惑,難道說孩子不能自動自發、隨口愛頂嘴、又經常欺負弟妹等,都是父母的錯?

她兒子說:最好不要!

一位媽媽硬是把國中二年級的兒子拉到演說現場,她說:「我就是不相信他不能改進,三更半夜還在上網,早上還賴床……」,個性直爽的媽媽忍不住地數落兒子,其他聽眾聽了嘻嘻哈哈地笑成一團,因為這樣的描述聽起來是既熟悉又好玩,老實說,那一個家庭沒有類似的兒女?
不過,這位個頭很高的大男生,莫名其妙地被帶到會場,又被媽媽當話題來談,這時的他,頭垂得低低的,兩隻手正不安地揉搓。
「等一下,請不要急著告訴我,我們先問問妳兒子的感受。」我中止了媽媽的敘述,然後轉身面向大男生,我說:「公開談你的事,請問可以接受嗎?」
面露尷尬又手足無措的大男生低聲地回答:「最好不要!」
只見剛才快人快語的媽媽,她的笑容僵住了,我看到了一個比兒子更尷尬的臉龐。「有什麼不對嗎?」,媽媽不解地瞧瞧兒子,但是,聲調明顯地降低了。
媽媽忘了孩子也是有思想、有感覺、有自尊的人,那堪父母在公開場合來品頭論足。
「演講會後,我們三個人再一起聊聊,好嗎?」我的建議暫時調和了場面上微妙的不安。

父母的無心之過

類似這種為人父母的疏忽,單從個人的角度在看子女、看問題,你我都曾經發生過。近日有部風靡全球的卡通電影「超人特攻隊」,提到了一個特異超能的家庭,超人爸爸和彈力女超人媽媽由於被限制身份,因此也壓抑了自己的子女。
這對超人夫妻犯了如下的無心之過,例如:兒子巴小飛犯錯時,爸爸認為媽媽大驚小怪;女兒巴小倩已有少女思春情懷,父母毫無知悉;巴小飛想參加賽跑,媽媽責怪他好勝、愛現,要他不可跑太快……
超人父母用自以為是的方式教養子女,結果女兒長髮半遮臉,完全沒有自信;兒子則經常搗蛋,是校長室的常客;夫妻倆也是溝通不良,各懷心思。幸好在後來共同打擊惡魔的過程,夫妻感情重修於好,子女變得懂事、聰明、又可愛。
不知道現實生活是否有這麼幸運的過程,在短短幾天之內,全家都導正回來。通常都是子女有了偏差行為,或家人爆發嚴重衝突時,問題才會一一浮上檯面。
超人家庭在對抗惡魔,等於我們在對抗「家庭問題」,只有「面對」和「改進」才能快速走上「成功父母」的道路。而且,犯錯不可怕,最怕是明知故犯,或一犯再犯。做一個現代父母,只要先認錯了,就有機會調整親子關係,就像超人爸爸後來對家人說:「你們是我最偉大的經驗,我應該珍惜。」彈力女超人媽媽對賽跑中的巴小飛說:「加油!加油!盡全力吧!」
成功的父母通常是在錯誤中學習,成功的父母通常不斷增強人生美德,成功的父母通常感謝問題的出現,成功的父母還有那些領悟和心得呢?讓我們在「成功父母學」這個專欄中和大家一起來探究和分享吧!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子女的健康管理

父母頭疼於和孩子的溝通不良之外,還有就是孩子的健康問題。有位爸爸愛兒心切,不惜和孩子翻臉,規定上網不得超過晚上十一點。
「可是不到一個禮拜,他還是偷偷摸摸在夜裡兩點起來上網。」這位爸爸面對不遵守遊戲規則的高中兒子有非常深的挫折感。
「孩子隔天還要早起上課,他怎麼寧可白天打瞌睡也要晚上偷上網?」爸爸實在無法了解兒子為何不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
除了熬夜上網,有關孩子不懂得照顧自己的事例,還有,例如:
‧正餐不認真吃,只愛吃零食。
‧光吃炸雞、漢堡,不吃蔬菜、水果。
‧不喝白開水,只肯喝可樂、汽水。
‧邀約一起去運動,一向說No,只喜歡窩在沙發看電視。

時代的趨勢?

飲食習慣的改變,和工商業社會的興起、消費型態的變化、以及父母忙碌的情形都有關係;相信父母們每回看到新聞報導提及癌症、高血壓、糖尿病、洗腎等的患者數據逐年增加,不免對自己以及兒女的健康心生警惕。
若因為個人成長而開始調養,這表示我們懂得回歸生命的中心點,知道要善待自己的身體,更要和身體做好朋友。問題是早已脫離娘胎的子女,他們有自己的生活圈,有個人的價值觀,也正一點一滴尋求獨立成長的道路,若非從小建立良好的營養習慣,和規律的生活起居。這時,父母渴望再拉一把,實在是需要毅力和方法。
尤其,近年來,精神疾病案例越來越多,這些憂鬱症、恐慌症、強迫症、躁鬱症患者,在醫學專家追根究柢的探索下,除了有些是遺傳或遭遇重大挫折因素之外,不少和個人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相關。例如,肉食過多者,體內酸性成分高,容易造成衝動或情緒沮喪。唯有蔬菜水果充分攝取時,體內達到酸鹼平衡,身心也才能和諧而愉悅。

以身作則

鼓勵子女改善飲食習慣,父母當然需要率先做到「以身作則」,其次做到「創造家庭正確飲食的樂趣」。
根據「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公共衛生系一項針對560名8~13歲孩子的研究指出:父母經常喝可樂的孩子,每個星期喝五次以上可樂的比例,比父母不喝可樂的孩子高出三倍。」(學前教育,2004年11月)也就是孩子的飲食習慣有時是耳濡目染所養成的,為人父母在勸誡孩子的時候也需要自我管理。
至於「創造家庭正確飲食的樂趣」,我見識到有些父母的努力,茲列舉如下:
‧有的父母邀子女在假日一起上市場買菜,回到家,每個人還可以一起洗菜、揀菜,並表演簡單的拿手菜。
‧有位媽媽,在每天早晨孩子起床後,請他們到廚房餐桌上任選青瓜、紅蘿蔔、蕃茄、鳳梨、芹菜、蘋果、小黃瓜等之中的五種,並立即打成一杯營養可口的蜂蜜果菜汁喝下。
‧有個家庭把五穀雜糧煮到柔軟好吃,再包上肉鬆、芝麻做成飯團,讓孩子吃得唇頰留香。
‧有位媽媽學到自製豆漿的妙方,讓子女隨時從冰箱自行飲用,又便宜又營養。
總之,子女的健康需要從小得到良好的引導,為人父母動動腦筋,一定可以讓孩子也學到養生健身的好撇步。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2007年10月8日 星期一

新作:〈當X碰到Y─如何營造美好的家庭氣氛〉

吳娟瑜老師有聲CD新作〈當X碰到Y─如何營造美好的家庭氣氛〉﹝清涼音出版﹞

內容綱要:

▉性別相處中的三個階段
.吳老師的「迷戀」經驗
.「戀愛」的熱情稍縱即逝?
.人生有「真愛」嗎?
▉男人的三個F情感特質
.Fast(快速)男人喜歡急起直追?
.Flight(逃避)男人欲言又止?
.Free(自由)男人像風箏情人?
▉女人的三個S情感特質
.Slow(慢速)女人喜歡被追的感覺?
.Self-talk(自言自語)女人不確定男人是否真的愛她?
.Security(安全感)女人可以向男人要人生幸福的保證嗎?
▉夫妻互動的必備秘訣
.愛情公平理論
.愛情三角理論
.尊重對方的「人生排行榜」
▉夫妻共同成長的四個階梯 
▉經營美好的家庭氣氛
.1+1=?
.如何活出自己的「1」
.「12345」五項改善家庭氣氛的具體做法

2007年10月3日 星期三

新作:〈親愛的,我把衝突變小了─談人際關係的微妙平衡〉

吳娟瑜老師有聲CD新作: 〈親愛的,我把衝突變小了─談人際關係的微妙平衡〉 ﹝清涼音出版﹞

﹝圖片由清涼音公司提供﹞

內容綱要:
▉人生境界的三個層次
.吃喝拉撒的「生存」層次
.互動學習的「生活」層次
.格局大的「生命」層次
▉利益衝突
.有位經理說:「部屬永遠是對的。」
.你容許別人犯錯嗎?
.先改變「內在的感覺」
▉認知衝突
.媽媽說:「小四的兒子變奸商了。」
.做夢也會造成自我衝突嗎?
.夢中的老公變好了。
▉關係衝突
.老公為何像「小男孩」般的無助?
.插嘴的老婆讓他無法和女兒溝通
.女人害怕像自己的媽媽?
▉情緒衝突
.情緒反射?還是情緒投射?
.挫折感容易引起攻擊?
.如何切斷負面的情緒鏈?
▉建立人際關係
.從小不怕被說「NO」
.陽性氣質和陰性氣質平衡了嗎?
.「認同」和「接受」的學習

2007年10月2日 星期二

新作:〈活出輕鬆自在─談壓力管理的妙方〉

吳娟瑜老師有聲CD新作:〈活出輕鬆自在─談壓力管理的妙方〉﹝清涼音出版﹞

﹝圖片由清涼音公司提供﹞

內容綱要:
▉找出壓力源
.生理因素的壓力源
.心理因素的壓力源
.環境因素的壓力源
▉面對壓力三類型
.Flight(逃避)→惡性壓力
.Fight(對抗)→良性壓力
.Free(自由)→無壓力
▉快樂減壓七招式(1~2)
.一:生命此刻最重要的「1」是什麼?
.NO:如何適時合理的謝絕?
※情緒勒索三類型
他罰型(都是你的錯)
自罰型(都是我的錯)
無罰型(大家都沒錯)
▉快樂減壓七招式(3~4)
.二:如何做到左右腦平衡的「全腦EQ」?
左腦發達者(學習柔軟度)
右腦發達者(學習堅定度)
.α:如何促動α波的柔軟面?
▉快樂減壓七招式(5~6)
.三面有彈性:如何找到海濶天空的價值觀?
.四個條件來溝通:找對時間、找對地方、找對人、說對的話  
▉快樂減壓七招式(7)
.最後還要好習慣
.好習慣需要「簡單的動作重覆地做」

新作:〈讓孩子做EQ高手─探索子女身心的情緒秘密〉

吳娟瑜老師有聲CD新作:〈讓孩子做EQ高手─探索子女身心的情緒秘密〉﹝清涼音出版﹞

﹝圖片由清涼音公司提供﹞

內容綱要:
▉情緒覺察的重要性
.兒子是瑕疵品?
.老公帶著「童年的憤怒」長大
.老爸向兒子道歉了
▉三種情緒模式分析
.安全型-需要被了解
.迴避型-需要做選擇
.焦慮型-需要被肯定
▉孩子有哪些情緒秘密?
.媽媽害喜、討厭兒子的故事
.兒子尿床、爸爸辭職的故事
.爸爸出差、女兒就拉肚子的故事
▉意識→意圖→意志 EQ成長路
.「身心分離」→「身心合一」
.40分鐘後,為什麼小男孩不哭了?
.日本拉麵媽媽的故事
▉當孩子情緒低潮時.「治標」情緒管理的秘訣
.「治本」情緒管理的秘訣
.女兒失戀,媽媽如何做好情緒教育
▉如何教出格局大的孩子.讓孩子多做利他行為
.讓孩子多交好朋友.讓孩子發揮特長

2007年9月4日 星期二

你的?還是我的?

這已經不是阿弟第一回拿走同學抽屜的東西了,這也不是黃老師第一回邀阿弟的父母到學校溝通。
終於有一天,一位形色憔悴又匆忙的婦人來到面前,黃老師才明瞭阿弟的背後有著不為人知的的成長故事。
阿弟沒有爸爸,早在阿弟三歲時,有一天夜裡,阿弟的爸媽大吵一頓後,爸爸就徹底失蹤了,阿弟的媽媽為了獨立撫養阿弟和他姊姊,於是早上和人合夥開早餐店,中餐、晚餐又到自助餐廳打工,勉強湊和了一家子的開銷。
女兒已經六年級了,所以媽媽常叫姊姊照顧阿弟,可是姊姊是班上的模範生,她不想遲到,更不想功課落人後,因此對阿弟很沒耐心,有時早上弟弟是否起床?是否到學校上課?她也無暇顧及,時間一到,自己就先上學。
阿弟一人在家,拖拖拉拉起床後,有時找不到東西吃,看到桌上有銅板,隨手拿了就出門。

為什麼拿走別人的錢?

針對黃老師提及阿弟最近常從同學桌上、抽屜拿走銅板、漫畫書、課本,媽媽才知道事態嚴重。
在學校輔導處的諮商室,媽媽聊到傷心處和無力感已淚水漣漣。
這時,黃老師拿出口袋的一把銅幣放在小茶几上,他問:「輝弟,告訴老師這是什麼?」
「錢。」阿弟不假思索地回答。
「錢可以做什麼?」
「可以買簿子、買可樂喝、買漢堡,還可以上網咖。」阿弟一邊想,一邊脫口而出。
說到這裡,阿弟的媽媽眼睛越睜越大,她幾乎是吼出來地說:「誰叫你去網咖?」
黃老師終於讓阿弟的媽媽明瞭,工作再忙,想多賺錢,也要注意子女的身心發展狀況。

做對有獎勵

「桌上的錢可以拿嗎?」黃老師望著阿弟問。
阿弟搖搖頭,並且低聲地說:「這是老師的。」
「對,很好,你終於清楚了,那如果媽媽擺一些零錢在桌上,可以拿走嗎?」
這時阿弟抬頭望媽媽一眼,有點瑟縮的模樣,然後說:「不知道。」
媽媽不好意思地說:「以前我太忙,總是隨口對他說,桌上錢只能拿五十元,事實上他拿多少,錢花到那裡,我都不清楚,從今天開始,我會前一晚親手交給他足夠的錢就好。」
黃老師這時當著媽媽和阿弟的面前拿出一張有格式的獎勵卡說:「陳太太,我發現輝弟喜歡看課外書籍,所以這張卡片做為我們三個人之間的橋樑,放在輝弟的書包裡,每天放學前我會簡單記錄他有沒有隨手拿走同學的東西,請妳睡前也記錄他有否拿錢,或隨便開妳的皮包,如果兩個星期下來都沒有,我已準備先把這本『哈利波特』送給他看,還有……」
沒想到黃老師從身旁袋子裡抱出一大疊的書,只見阿弟看著那些書,眼睛突然一亮,露出了渴望的眼神。
「輝弟,加油!老師知道你最後一定會擁有這些書。」
媽媽這時也感激地說:「老師,多謝!謝謝您這麼關心我們阿弟。」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2007年8月30日 星期四

討厭?還是討愛?

「老師,這題我會,我會……」靖康一邊高聲呼喊,一邊離開座位,還舉著手奔向講台。
為了懲罰靖康擅自離座,老師故意轉向另一邊問守規矩的學生,不料,同學的回答正在進行,靖康又站到講桌旁,晃動著手說:「老師,叫我!老師,叫我!」
這時已有同學不耐煩地反應:「老師,李靖康好討厭,他都不坐好。」
「好!李靖康,老師問你……」老師為了維持教室秩序,只好轉向靖康,「不過你要先坐回自己的位子,嗯,很好,坐好了,老師問你--水蒸氣的水滴最後變成了什麼?」
「變成可樂。」靖康一本正經地回答。話語甫落,全班同學早已笑得東倒西歪。「不會還假會。」有個女生低聲地向旁座的男同學低咕。

說錯了嗎?

「我說錯了嗎?」靖康看到全班同學的笑態百出,不服氣地又說:「可樂和水不是有關嗎?老師,你看,他們都欺負我。」
這時老師早已皺起眉頭,不是她沒有愛心,實在是每天類似的劇碼不斷地上演,她已經失去了耐心。
為什麼有些孩子就是不討人喜愛?他們並沒有生理上的特殊狀況,也不見得功課不好,可是在同儕之間就是受到排斥,在老師眼中是個頭痛人物。

惹人厭的行為辨識

有位媽媽提及自己的女兒竟然臉露嫌惡,她說:「自己生的女兒照理說當然要疼愛,可是她有些行為讓我看了就是討厭。」
根據這位媽媽的描述,女兒的行為如下:
一、頂嘴時常用惡毒的言詞,例如:「媽,妳的前世一定是巫婆,妳好狠心。」
二、女兒和弟弟爭吵時,常用兇惡的眼神瞪人,甚至躺在地上哭鬧不止。
三、媽媽如果耐下性子,想和女兒好好溝通時,女兒又一副不理不睬的模樣了。

如何和討厭的孩子相處?

你知道嗎?孩子的行為故意反其道而行,他們明知自己不受歡迎,可是就是不懂得適時改善人際關係,這是為什麼?
「作對」、「捉弄別人」是這類型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基本上,他們心中有許多疑慮,例如:大家為什麼不喜歡我?為什麼他們總是取笑我?為什麼沒有人配合我?類似的疑慮出現時,可能沒有得到父母師長適時的善意引導,或是自己缺乏反省能力而自行做了主觀的認定,建立了敵對的假想狀況,開始和周遭的人事事對立,並做出令人反感的表現。
這些孩子可以說正是屬於心志脆弱的人,在討愛的過程不懂得表達心中的問題,也不會用婉轉方式求助,以致長久下來成為人見人厭的小麻煩。
有位國中二位級女生因為行為偏差、受盡排擠之苦,輔導室安排專業老師輔導家長和學生,終於在一番周折之後,女孩哭著說:「我媽媽總是用斜眼看我,她讓我害怕,我才故意作對。」
說到這裡,滿臉怒氣的媽媽突然發現自己真的是側身看女兒,而且眼神充滿嫌惡……。
惹人討厭的孩子是無助的,只有父母重燃愛心和耐心,用對互動方式來相處,才有機會導正那越說越故意的行為。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插嘴?還是頂嘴?

不少父母頭痛於子女的口舌反應快,常讓他們招架不住。孩子口舌反應快,多少和娛樂媒體的影響有關,也和從小與家人互動的習性相關。
由於現代父母比較注重成長,樂意讓孩子適度表達,然而有時仍嫌耐心不足,或溝通技巧不妥,使得孩子出現搶話的現象。

說一句,頂一句?

一位媽媽頭痛於兒子的頂嘴,她說:「高中的兒子只要我講一句,他就頂一句,有時在客人面前也是這樣,讓我很沒面子,我想糾正他,卻不知從何著手。」
我請她舉一個實例,媽媽想起前一天的情況。當時,她正和妹妹坐在客廳聊天,兒子在一旁看電視,當兩姊妹興高采烈地談到百貨公司的折扣價,兒子突然冒出一句:「東區那邊比較貴!」當下,她叫兒子進房間複習功課,兒子又說:「已經念好了,我要休息。」一時,這位媽媽就很不高興。
聽到這裡,我建議這位媽媽分辨清楚,她兒子說的話究竟是事實?還是誇大?是插嘴?還是頂嘴?
這位打扮時髦的媽媽思索了半晌,她輕輕地驚呼一聲:「原來是插嘴,不是頂嘴,他只是講出事實,好像我自己反應過度了些。」
「插嘴」是談話過程中有人想「插隊講話」,渴望表達意見;「頂嘴」則是他有不同的意見,為了維護個人立場,或為了引起注意,結果以比較激烈的方式脫口而出。

父母的自我辨識

父母可以學習分辨子女的語言內容,並修正個人應對模式,這樣比較能改善親子關係。例如,針對插嘴的孩子可以關心以下三種狀況:
一、是否大人自己談話,忽略了身旁的孩子也有感受,也有想法,而謝絕聆
聽?
二、是否夫妻相處,經常未等候對方說完,互相插嘴起來,以致於孩子有樣學樣?
三、是否嫌孩子講話沒重點,往往講到一半,立刻被制止發言,以致子女搶著還想說?
前述這位媽媽發現自己均有類似行為,她尷尬地笑說:「原來毛病在我這裡。」她決定開始放慢和兒子互動的方式,她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讓他表達完整,甚至,進一步請教兒子:「為什麼你覺得東區的東西比較貴?」,這樣就沒有所謂「被插嘴困擾」的事了。當然,有時也可以告訴兒子,有話要說時可以舉手示意,然後先問:「方便讓我說一下嗎?」
至於頂嘴,表示子女有不滿的情緒;例如,如果建議孩子起身去寫功課,孩子卻說:「你好囉唆!」「我偏不!」「為什麼不先叫弟弟?」,類似這種語言就是「頂嘴」。

如何改善頂嘴

如何和愛頂嘴的子女改善關係呢?
父母首先不妨減少讓子女有頂嘴的機會,父母可以問自己:
一、是否常以強勢的口氣要求子女做事,使得子女以語言反抗?
二、是否當子女頂嘴時,大人又以頂嘴回應,使得子女沒有學到正確的改進?
三、是否多用選擇性問句,讓子女有自主選擇的機會,減少語言衝突的現象?
總之,插嘴和頂嘴是有部分的差異,為人父母可以從個人溝通模式的修正,
適時來導正子女的偏差,同時可以重新建立雙方的良好關係。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2007年8月22日 星期三

好動?還是過動?

家如的媽媽接到老師的電話,表示:「家如有過動兒傾向,請爸媽注意。」
家如的媽媽感謝老師的關心,但是她清楚自己的女兒並不是過動兒,由於家如智商略高,對於重複敘述的教材往往不耐煩,加上從小念美式雙語幼稚園,有時離開座位去上個洗手間,去丟個垃圾是被允許的,而這些習慣可能讓目前的小學老師誤以為她上課分心、任意走動、不聽管教,是過動兒的現象。
掛下電話,家如的媽媽當下做了兩個決定:一、用遊戲方式和女兒玩角色扮演,讓孩子學習上課中不能隨便離座的規矩。二、進一步和老師溝通,針對有資優表現的女兒,能否提供補充教材,讓她在課堂中能夠專心演練。

需要醫生鑑定?

家如的媽媽由於平日注意孩子的成長資訊,所以對「好動」和「過動」的分野早有清楚的分辨能力。
另一位育仁的媽媽則是看到兒子聯絡本上老師留言:「育仁上課中行為過動,請家長注意。」隔天立刻緊張地飛奔到學校。
育仁的導師年輕而熱忱,可能剛畢業,用詞較直接,一時讓育仁的媽媽招架不住。她開門見山地說:「妳就是育仁的媽媽?我看育仁需要到醫院找醫生做鑑定,他上課中跑來跑去,講也講不聽,又隨便打鬧同學,應該是過動兒,他需要治療。」
要找醫生鑑定?育仁的媽媽聽到「鑑定」兩個字,淚水奪眶而出,有這麼嚴重嗎?兩人見面後都還沒意見交流,也沒問育仁過去在幼稚園的表現,或一向在家中的行為,怎麼斷然就說是需要「鑑定」這兩個字呢?
離開學校時,育仁的媽媽帶著受傷的心靈,首先她想到育仁剛畢業的幼稚園,她渴望去求證,如果真的是過動兒,幼稚園老師不是早該提醒了嗎?甚至就算是,她自己在家中也應該分辨得出來,難道調皮搗蛋就是過動兒?常常坐不住就有問題嗎?

合情合理的建議

見到幼稚園園長,育仁的媽媽又淚水不止。園長有二十多年辦學經驗,接觸過許多小朋友,聽完育仁媽媽的說詞,她安撫了育仁媽媽的情緒,也從幼稚園的檔案中,抽取有關育仁的紀錄來影印。
園長告訴育仁的媽媽:「這幾份資料是育仁過去幾年來,在幼稚園表現的評量,不妨拿給小學老師參考,至於醫院的評估,不妨試試看,如果醫院說『是』,我們就掌握了治療的先機,如果確定『不是』,至少大家可以放心,同時有助於學校老師用對方法來引導育仁。」
聽到園長如此合情合理的建議,育仁的媽媽寬心不少,她真的帶育仁到醫院,目前正進行半年期的觀察階段,她也和小學老師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還擔任班上的志工媽媽,協助小朋友閱讀課外讀物。

差別在哪裡?

好動的孩子和過動的孩子是有些不一樣,從行為辨識的角度來看,最明顯的差別是好動的孩子經過勸導、提醒、或行為導正後,短時間內,可以做到遵守教室規矩、配合團隊秩序,但是過動的孩子則是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影響,注意力不集中,把交代的事當耳邊風,而且體力充沛、停不下來,有時還會去攻擊別人,對功課的完成沒有急迫性的壓力,往往拖拖拉拉到深夜還在寫。
過動兒在醫學上的名詞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透過藥物治療和行為矯治,父母、師長、醫師好好配合,過動兒的症狀是可以改善,所以為人父母在這個教養的過程仍需抱持絕不放棄的心態,朝向重建孩子自我形象、改善人際關係、學習情緒管理等方向來成長。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媽媽的眼神

一位媽媽在演講會後來請教兒子的問題。
原來她的兒子正在念高中,最近因為和女朋友鬧翻,瀕臨分手,因而書念不下去,飯吃不下,還有睡不好……。
父母關心子女是天經地義的事,天底下不是有許多子女因為得到父母的鼓勵而重新出發的嗎?關鍵在於,為人父母是用什麼態度來關心子女。是過度擔憂?是漫不經心?還是平穩地引導?
眼前這位媽媽的臉,可以說是五官全部糾結在一起,並不是她長相難看,事實上,她長得相當秀麗,但是可能因為有心事,使得眉頭深鎖、臉部肌肉下垂、嘴角緊抿,一個臉彷彿糾纏不清的毛線球,找不到線頭,看不到希望。

兒子很憂鬱

我先從聆聽她的困擾做起,原來她的兒子得了憂鬱症,情緒常低落,吵著要休學。而她的丈夫則怪罪她太寵兒子,讓兒子成了草莓族,一摔就爛,經不起考驗。
夾在先生和兒子之間,讓這位媽媽左右為難,尤其看到兒子緊鎖房門、成天上網、半句話不吭,更令她擔憂不已。她說:「我好像也快得到憂鬱症了。」
「妳會走不出家門嗎?」「妳會失眠難寢嗎?」「你會成天想自殺嗎?」我請教她這三個問題。
她搖搖頭說:「不會,我只是感到透不過氣來。」
「很好!所以妳並沒有憂鬱症,只是因為兒子的事而有壓力。」我繼續和她分享--憂鬱症是會好的,這像是心理上的感冒,只要得到醫藥上、認知上、飲食上、運動上和支援上的「五合一」引導,憂鬱的情況是會改善的。
重點是,「妳和兒子互動時的表情、行為上,有提供正面的訊息嗎?如果妳一直要兒子好起來,可是妳本身沒有笑容,又眼神無力、臉部缺乏活力,他看到的是希望?還是失望呢?」
這位媽媽是成長意願很高的人,因此,我進一步和她分享一個需要突破的盲點。

自我的行為辨識

我拿出了皮包裡的一面小圓鏡,並且說:「請問妳看到了什麼?」
她拿起小圓鏡,一時不明白這樣的舉動和兒子有什麼關係。
我說:「家人之間生命能量的互動很重要,如果妳希望兒子快一點好轉,可是卻又表現出『洩氣無力』的表情,他如何透過妳來借力使力,他又如何相信妳所鼓勵的話語?現在妳已經做到很好的部分,就是尋求外力支援,增加有關憂鬱症的資訊,改善了你們夫妻和兒子的相處關係;另外,妳也需要振作自己的生命能量,像現在妳可以先閉上眼睛,想像兒子曾經很快樂和妳有說有笑的模樣,而妳也笑得很開心的表情,很好,妳已經笑開來了,妳的表情柔和多了,可以張開眼睛,對,保持這個笑容……」
只見這位媽媽對著鏡中的自己調整動作,笑意加上堅定的表情逐漸出現。我告訴她:「當妳要鼓勵兒子前,先鼓勵妳自己,這樣妳兒子見識到的就是希望、信任、支持,他的配合度會更好,走出困境的速度也一定更快。」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2007年8月10日 星期五

為什麼受騙?

人際相處中,錢財的往來是不可避免,一般而言,父母常會告誡子女錢財不要露白,行事要低調,以免被有心的親友所騙;媒體上也經常提供有人因貪財或一時不察將大批金錢匯出的受騙案例,所以多數人對錢財的處理是抓得緊、防得深。
可是,為什麼還是有人會受騙呢?
所謂「道高一尺,謀高一丈」,騙術高明的人懂得抓住人性弱點,而且極有耐心佈局,等設下各種陷阱之後,才一口將受害者吞噬。

騙徒的技倆

騙徒的技倆不外如下舉動:
一、製造假象:一位只有高中畢業的男士,聲稱為留美碩士,和政界高層關係良好,結果在網站聊天室連續騙到三位女子和他結婚,同時把積蓄拿出讓他投資,等到床頭金盡,「新婚丈夫」居然就不見蹤影,這時,大家才知道受騙了。
這位男士寫在網站上給「受騙老婆們」的信函,不但文情並茂,而且噓寒問暖,又提及如何以稱兄道弟方式和達官貴人來往,莫怪心存幻想的女子都以為釣到金龜婿了。
二、製造同情:一位開精品店的女子陸續向周邊親友、鄰居、客戶借錢,連同路邊水果攤的小販都不放過,等到她開出的支票一張張退票了,大家到精品店找人,才發現受騙者前後有四十多人,而她已溜之大吉了。
根據一位好友描述:「她常說老公對她不好,她需要一點錢周轉。」基於女人同情女人的立場,加上四十多年情誼,哪有不幫忙的道理,結果這位好友前後也被騙千萬餘元。

讓騙徒無所遁形

這也難怪我們多少看過一些小氣財神的長輩,絕對不和他人有金錢往來,平日花用也極其節省,這種一毛不拔的表現,看來似乎不近人情,但也可能因為如此而保留了血汗錢。其實在人際相處中,朋友之間救急也是義氣的表現,只是在錢財一來一往中如何拿捏平衡點是極其重要。
從「行為辨識」來觀察有以下三項原則:

一、設定親友借款額度:依自己的能力和對方還款信用,自己在心中規劃一筆「借出,萬一沒有歸還也不會心疼」的錢數,若對方一而再,再而三,軟硬兼施來周轉,已超過警戒線,則必須及時踩煞車。
二、拿捏最後防線:對方吹噓自己有辦法,或親友不乏有錢人,卻常來「緊急調度」,讓你騎虎難下,這表示對方是個不切實際的人,信用早有漏洞,自己必須設定最後防線。
三、抓準借款人的技倆:存心騙錢的人非常懂得如何取悅受害人,所以不要沉迷在對方的甜言蜜語,也不要被情緒勒索,以為不幫忙是自己的錯。畢竟「有借有還,再借不難」是金錢往來的黃金定律,鑽石定律則是「金錢無往來,彼此和氣多」,人生樂得輕鬆又自在呢!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2007年8月9日 星期四

陌生人的陷阱

伍登是一位在美國提倡兒童安全的有力人士,有一回他參與電視節目,測試究竟幼兒會不會跟著陌生人走?
他們一群人來到公園,找到幾位年輕媽媽,請她們配合這項實驗。這些媽媽強調自己的孩子絕不會跟著陌生人走,可是事實證明--平均每個孩子只要三十五秒就被伍登誘離公園,說是跟「叔叔」去看小狗狗。
儘管為人父母三申五令要求孩子「絕不可以和陌生人搭訕」,事實上,在孩子的認知世界裡,「陌生人」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為什麼不可以和陌生人講話?這些陌生人看起來很親切、有禮貌,為什麼需要防備?何況,有的陌生人還會送禮物呢!
另外,還有兩項迷思:

一、難道所有的陌生人都是壞人嗎?
二、難道熟識的人就比陌生人更安全嗎?

主動問陌生人

顯然,在孩子從小建立人際關係的過程,除了教導預防受害之外,似乎也可
以從「行為辨識」來引領。
「預防暴力」(蓋文‧德‧貝克著,薛絢譯,台灣商務印書館)一書除了前述伍登的例子,還提及有位媽媽麥唐奈女士,她具備積極的勇氣,寧可正面教育孩子如何辨識陌生人。
麥唐奈女士常要七歲的兒子去向陌生人問路、問時間,而她就站在附近觀察。
等兒子回來時,她會詢問他的發現、感受和反應,讓孩子從視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各知覺管道建立個人的經驗檔案。
人身安全防衛專家貝克博士強調--一個有過在公共場所主動請教陌生人的孩子,成為被害者的機會比不敢和陌生人講話的孩子還低。
關鍵就是透過實務演練,小孩已經鍛鍊敏銳的判斷力,知道來者是善意?還是惡意?是可以互相對談?還是應該儘速離去?

如何觀察陌生人

以下五項簡單經驗法則,可以運用來提昇孩子對陌生人的辨識能力。(其實,針對熟識者也適用)

一、陌生人的身體是否太靠近?(父母和子女可以實際排練,究竟陌生人的身體靠到多近需要拔腿就跑。)
二、陌生人的讚美是否別有用心?(一般人在接受讚美時可能失去戒心,父母可教導孩子適時道謝,但是對陌生人繼續問東問西的情形須提高警覺,最好儘速離去。)
三、陌生人的禮物可以拿嗎?(所謂無功不受祿,絕對沒有白吃的午餐,所
以孩子的腦海裡早就需要有深刻印象:「不可以隨便拿取禮物。」同時對送禮物的陌生人注意形貌特徵,回去可以告知大人。)
四、陌生人的請託是否真實?(有的居心不良的陌生人,看準孩子年幼善
良,因而假裝可憐來求助,父母須教導子女--任何困難的人應該是找大人求援,若找小孩則有違常理。)
五、陌生人一定是「怪叔叔」嗎?(一般人的刻板印象,認為「不良的陌生
人」似乎是指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男士,其實打扮入時、談吐不凡的女士也有可能企圖詭異,父母指導子女時需要打破這項迷思。)

當孩子六、七歲起,比較喜歡外出找同伴時,有關陌生人的陷阱這個部分即已需要用排演、討論、觀察等方式進行,畢竟「事先堤防」也是孩子安全成長的護身符之一。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2007年8月3日 星期五

惡鄰居現形記

好鄰居可以分享食物、書籍、錄影帶,甚至代購物品、看顧提早放學的孩子,或代收掛號信等。然而,惡鄰居可是需要提防再三了。

惡鄰居的行為表現

以下所列舉惡鄰居的舉止,我們可以從他們的日常表現來做「行為辨識」。例如:
1、在樓梯間迎面而過時,對方酒氣沖天、眼神曖昧。
2、對方家中經常傳來夫妻打架或虐待兒女的聲響。
3、曾經為了漏水,或地板聲響,對方怒氣沖沖來猛按電鈴,並且大聲咆哮。
4、對方絕不繳交公共費用,還亂蓋違章建築,或霸佔防火巷、馬路,危害公共安全。
5、對方曾經在你家門口探頭探腦,發現你在他身後,他溜之大吉,沒做解釋,更沒有道歉。
6、對方家中進出的人物不單純,類似黑社會人士,或吸毒、聚賭者,常大聲喧鬧,讓鄰居不得安寧。
7、對方養了寵物不照顧,任其狂吠,或製造惡臭,甚至飼養的是令人心生恐懼的蛇、吵鬧不休的南美洲鸚鵡等。
8、對方家中經常垃圾不清發出惡臭,又雜物堆放走道。善意勸告卻惹來惡言相向。
9、對方家中有精神異常者,並未求醫,經常鬧事。
10、對方曾對你的子女有不明舉止,正好被隨後而到的你發現,對方卻辯稱:「沒什麼,鬧著好玩啦!」
11、對方被醫方要求居家隔離卻任意外出走動,讓大家心生恐慌。
12、對方是記錄不良的通緝犯,或經常有警察來查訪。
有的惡鄰居的行為可以一眼看穿,有的則是裹了羊皮的狼,需要仔細觀察,預防在先。
如果運用管理委員會的開會宣告,還無法制止惡鄰居的不當行為,那麼需要向有關單位,例如:環保局、警察局、交通局、衛生所、或建管單位做具體事證的反應。
「愛管閒事」是保障鄰里安寧、保護子女安全的作為,還有,也可以聯合鄰居中正義之士,大家分工合作,進行巡邏,彼此守望相助。若一再讓步,仍安全堪慮,則為了讓家人身心健康成長,「搬離」成了另一項選擇。

如何選擇新鄰居

終於決定要避開惡鄰居,為人父母如何重新找對住處?
同樣可以從「行為辨識」的方向,夫妻一同到預定居住社區進行觀察評估,再決定是否遷入。例如:
1、觀察新住處的住戶們或附近走動的人,從他們的穿著打扮和談吐舉止,看出教養狀況。
2、新住處的管理員是否惡形惡狀,或只顧聊天,疏於注意進出的人。
3、向房東或房屋仲介人詢問前一住家為何搬離,是否曾經和鄰居發生糾紛,並注意對方回答時臉上表情有否不滿或隱瞞。
4、和附近鄰居寒喧兩句,打聽住在當地的心得,必要時向鄰里長做正式請教,也是萬無一失的辦法。
5、選擇一天裡不同時段,去觀察該處居民的生活習性。是否白天單純,晚上卻小販雲集,或牛鬼蛇神混雜。
有的人重視住家內部擺設、風水方位,這些老祖宗的古老智慧,只要不迷信,是可以幫助家人身心清爽。而走出家門,可能碰見什麼樣的鄰居,彼此談話是否投契;若有共同必須面對的事務,是否能誠意相待;還有兒女在此地進進出出,安全嗎?這也是居家風水的另一景象,雖是無形,卻有影響力,做父母的我們,實在是責無旁貸啊!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2007年7月31日 星期二

近鄰不如遠親?

一位小學六年級女生到同學家玩,臨時因月事來而返家處理,結果卻一去未歸。
這位乖巧可愛的女孩在快到家門的樓梯間,被一位樓上的「怪叔叔」強制抱走,最後是被性侵犯又虐待致死。
痛哭流涕的媽媽說:「我們早就知道這裡不能再住下去,也已經安排搬家的日子,哪知道事情會這麼快發生。」
電視螢幕上出現哭腫了雙眼的媽媽撫摸著愛女的衣物,還指著牆上的畫作……,一切都來不及了。
另一位是被性騷擾的小男孩,由於長得聰明伶俐,深得住家附近長輩的疼愛,五、六歲的他很習慣到處晃,通常晚餐時刻,阿媽站到門口喊一聲名字,他就會迅速鑽出臉來。
那幾天,小男孩曾經帶著一些小玩具、糖果回家,由於不是很名貴的禮物,小男孩說是「叔叔送的」,大家也不以為意。
後來,有一天,小男孩不尋常地躲在房間哭,父母追問之下,才發現所謂的「叔叔」是鄰居陳先生的遠房親戚,最近來借住幾天,白天忙著上班的年輕父母根本沒和此人打過照面。忙著料理三餐的阿媽則懊惱地說:「我看那些不值幾塊錢的東西,沒想那麼多。」
年輕氣盛的爸爸一怒之下,立刻衝到隔壁,準備去討回公道,才發現所謂的「叔叔」早已溜之大吉。

順其自然,好嗎?

事情為什麼會這樣發生呢?
一定要等到事後再來追悔嗎?
如果可能的話,我們可以如何及早預知侵犯?我們可以如何提供孩童安全成長的空間?甚至,我們可以如何教導孩子辨識企圖不良的人?
以人際關係中的「鄰居」這一環,我們相信多數是與人為善、彼此照應。「遠親不如近鄰」也證明了鄰居的重要性,然而由於居家型態的大幅改變,鄰居的種類形形色色,這已經不是可以單純看待的事了。
過去在大家庭的四合院裡,親戚長輩多,互相有關照,只要出現陌生臉孔,馬上有人出面詢問。如今住在公寓裡,鄰居之間不見得相熟,父母工作忙、子女進出有時落單,不免讓居心不良的人有機可趁。

學習行為辨識

「行為辨識」是一門值得多加學習的課業,我們可以透過視覺、嗅覺、聽覺、觸覺等,甚至包括「直覺」的open(打開),進行收集相關資訊,當「不妙」的訊息一出現,立刻認真地評估,或和親密家人討論,研究對策,千萬不要自我否認地說:「大白天應該不會怎樣」,或自責地說:「我不要神經過敏地把人家想成是壞人。」
有一對國小四、五年級的可愛小姊妹,在傍晚洗過澡後卻不明失蹤了,連日來家人焦急地尋找,最後才發現是被一個年輕人帶走,還慘死在橋墩下一位遊民的違章建築裡。
哭紅雙眼的父親難過地表示:「前兩天看到他在附近走動,心裡就覺得很怪,我想提醒太太卻忘了……。」
親人的眼淚再也換不回來子女的生命,多少的遺憾仍一再重演,「行為辨識」在鄰居間,成了刻不容緩的新學習。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2007年7月26日 星期四

媽媽的兒子

一對夫妻帶著兒子坐在演說會場的前排座位,他們聽講的神情非常認真,讓我忍不住注意他們幾眼。這個兒子應該有二十多歲了,看起來仍是稚氣未脫的娃娃臉。
終於來到提問的時刻,我開口關心這個家庭。無獨有偶,原來這也是個典型「媽媽的兒子」的家庭。什麼是「媽媽的兒子」?誠如我在上一篇專欄「重新找回愛」所提及,有些媽媽對大兒子過度的呵護,使得孩子看來較依賴。有時儘管年歲不小了,可是外表看來就像是尚未長大成熟的小男生。
眼前這對夫妻也卡在我曾經碰過的僵化關係裡,丈夫是軍人退伍,眉目之間仍保留堅毅不屈的性格,我猜測他的陽性氣質在兒子童年時高達90﹪,而眼前這位太太講話輕聲細語,臉色略帶憂慮,我猜測她的陰性氣質約有90﹪。像這樣兩極化的家庭,可能當丈夫對兒子有嚴格要求時,太太會立刻出面保護,久而久之,兒子成了躲在媽媽衣裙後面的小男孩,對爸爸永遠保持距離。

由他自己做決定

當我分析了以上的狀況時,我建議這位媽媽:「看得出來妳很愛兒子,可是遲早要把兒子放出去呀!至少從現在開始讓他自己做決定吧!」
他們家至今,兒子一早仍習慣問媽媽:「我今天要穿哪一件衣服?」而媽媽也習慣順手就拿起衣服給兒子穿。
讀到大學畢業的兒子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可以穿哪一件衣服?可是媽媽多年來的習慣就是讓兩人如此依附。
我建議這位媽媽可以從小事改變,例如反問兒子:「你今天最想穿哪一件呢?」;也可以直接回答:「兒子,你可以自己決定。」
談到這裡,一直抿著嘴的爸爸終於開口:「我早就叫她不要把兒子管太多,她就是不聽,像現在……。」
「哦!這位爸爸你有否發現,當你這樣講,太太反而更緊張,更想防護兒子,讓我們一起來鼓勵她,當她做對時肯定她,她還沒做到就用提醒,而不是指責,好嗎?」
這位爸爸是明理人,當我即刻點出盲點,他的態度謙和而虛心。其實,他的意思是正確的,但是口氣太直太衝,反而讓太太無所適從。我看得出來他的內心有著焦急,他多麼希望兒子更有男子氣概,更有自我主張。

兒子開心地跳起來

這時我邀請他們的兒子站到聽眾面前,我問他:「你有身體上的疾病嗎?」他搖搖頭。我又問:「你希望人生海闊天空嗎?」他又點點頭。
接著,我引導他重新建立更開朗更獨立的自我形象。當他開開心心地舉起雙手,做出V字形,又跳起來喊:「耶!耶!」時,全場聽眾都拍出最熱烈的掌聲。
快三十歲的他,再也不是小男孩了,如今,他最需要的是重新走過青春期,和爸爸建立「男人和男人」之間的關係。
他的爸爸聽到這裡頻頻點頭,也答應多和兒子一起打球、聊天、散步,好讓兒子增長陽性氣質。
會後,這個家庭的媽媽非常感激,她跑來擁抱我,我笑著告訴她:「我有類似的過程,相信妳一定做得到。加油!」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2007年7月24日 星期二

重新找回愛

每個人的生命系統都有些天生氣質,究竟你的天生氣質有多少屬於陽性氣質?有多少屬於陰性氣質?再說,經過環境的接觸、人生際遇的磨練,陰陽氣質是否有些比例上的增減?這樣的調整是否又影響夫妻、親子和職場上的人際關係?
從小我的陰性氣質較多,個性溫和、善體人意、不好強。若以百分比來說,婚前我有約70﹪陰性氣質、30﹪陽性氣質。認識我丈夫時,他的90﹪陽性氣質和10﹪陰性氣質深深吸引了我,我欣賞他的明快果決,我喜歡他的男性氣魄。可是,婚後,我卻受不了他事事做主,而我卻成了沒有聲音的女人。
多年婚姻生活後,我們夫妻各有成長,氣質也有了微妙的變化。目前我陽性氣質已增長到65﹪,我擅長做決定,不再畏畏縮縮、聽人行事;另外,我仍保留35﹪的陰性氣質,待人方面有溫暖、和善、關懷的柔性表現。有趣的是,我丈夫的陽性氣質已降至約50﹪(這種數字是憑個人感覺),他不再得理不饒人,不再事事控制,多半時候,他已成了家中帶動說笑的人。
陰陽氣質的重新調配,除了受心理成長、人格成熟所致,多少也受到生理上賀爾蒙分泌的影響。不少男性隨著年齡增長而睪固酮素減少,因而變得和藹可親、平易近人。

受惠者是孩子

家中第一個孩子是男孩的媽媽,說不定有類似我的經驗。當初我們沒有經驗,對長子呵護備至,以為這樣才是善盡母親的職責,卻沒想到如此作為可能導致長子習於依賴和順從,變得陰性氣質較多。
一個陽性氣質重的男人,當看到兒子的陰性氣質較多,往往不滿甚至排斥,因為這不符合他的期望。我注意到自己家中有如此狀況時,儘快做了調整,不再巨細靡遺地叮嚀長子,學會放手讓他自理,同時鼓勵丈夫回頭引導長子。
我的丈夫從開始的反彈,到逐漸改善,直到目前的全然接受,他的態度終於完全改變了,他學會專注聆聽長子談話,欣賞他的決定,讚美他的傑出表現。
奇妙的是,當大兒子得到重新認同的機會時,他的陽性氣質從30﹪逐漸增長到至少60﹪,目前他做事獨立自主,充滿自信。待人則是溫和敦厚,有說有笑。

趴趴走的女兒

有位媽媽正頭痛青春期女兒的叛逆、喜歡外出,管也管不住。原來這位媽媽的陰性氣質約有70﹪,她看不慣陽性氣質約有80﹪的女兒。
我建議她:「女兒正在尋找認同的對象,如果我們做媽媽的一直排斥她,她會一直往外發展,萬一找到行為偏差的女性對象來學習,那要拉回頭,將困難重重。還不如我們儘快調整自己的心態,從口氣、態度各方面,讓女兒感到被接納、被關心,也就是說學會欣賞她的自主、好動,同時提供她善體人意,懂得為他人著想的柔性氣質,漸漸地,當她陰陽氣質協調了,自然會喜歡和媽媽互動了。」
家人相處時,陰陽氣質是可以互補,也可以彼此增強,做父母的我們不妨試著從這個方向來改善親子關係。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2007年6月28日 星期四

接受和快樂成正比

最近聽到幾個實例讓我深刻體會到:「接受的速度和快樂成正比」,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對發生的狀況接受(不是委屈壓抑,而是真心了悟、樂於調整的心態)的速度越快,快樂的感覺越容易出現。

媽,我在找車位

有一回,在中廣節目我訪問了遠流出版公司的主編李佳穎小姐,她提及一件有趣的親子互動。
那天下班回家後,她急著幫兒子洗澡,當洗澡水放好,她在浴室等不到兒子過來時頗為焦急,於是她再次提高了嗓門,要兒子趕快配合。正當情緒一路往上飆時,她警覺到自己的不耐,也提醒自己,何不去瞧一瞧呢?
於是她走到客廳,看到兒子坐在玩具車上,一本正經地對她說:「媽,我在找停車位啦!我要倒車入庫了。」這時,媽媽忍不住地笑了起來,原來孩子有「正經事」需要處理,大人豈可自顧自地命令他呢?
接受,就是在人際關係衝突的那一刻,我們看到了對方的需要,而放下個人主觀批判,因而情緒沒有受到干擾,像這位佳穎媽媽因為欣賞兒子的童言童語反而開心起來了。

媽,我有實力

有一天,我應邀到深坑國小演講,回程順路搭乘輔導室潘慧玲主任的便車,一路大家分享愉快,她也提及小學四年級兒子的妙事一樁。
那天兒子下課回到家,慎重其事地對她說:「媽,請坐下來,妳不要難過,也不要擔心,這次數學我考的分數不好,但是我的實力還在。」
原來兒子在學校課堂考數學時,因為臨時有便意,向老師請假直奔廁所,等到上完了大號回到座位時,有幾個大題來不及寫,結果分數也考差了。
媽媽深知兒子的如廁習慣,所以她沒有苛責兒子,兒子也沒有因為考不好而悶悶不樂,他知道跟媽媽溝通就好了。
在車上,我問潘主任:「你是怎麼做到讓孩子主動來溝通呢?」她說:「我們親子關係一向不錯,我讓孩子從小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爸媽就是信任他們,接納他們。」原來互相接受的根基穩固,互相感染快樂的速度也加快了。

It's up to you

Becky是我在洛杉磯演說時認識的好友。有一回,她唸大學的女兒想留宿在男友的家,於是打電話回來問媽媽的意見。
Becky是盡責的媽媽,儘管教養子女的作風是開明講理,但是想到女兒準備住在男友家,心中頗是為難,但是她強作鎮定,快速地自我調整了一下,然後告訴女兒:「妳長大了,媽管不了妳這麼多,但是我相信妳會做最好的決定。It's up to you!(那就看妳了!)」
掛下電話已是深夜十點多,當時Becky也就上床睡覺,直到隔天清晨六點多,眼睛睜開,突然心頭一驚,第一個念頭就是:「咦?女兒回來了嗎?」同時立刻跳下床,直奔女兒房間。
當她悄悄地打開房門,一眼瞧見女兒躺在床上睡覺,焦急立刻一掃而空,她忍不住撲到女兒床上,同時擁抱著女兒大聲地嚷著:「I love you! I love you! I love you!」
女兒在睡夢中莫名其妙地被吵醒,媽媽卻開心極了,她發現女兒實在懂事。可以說,Becky接受了女兒在不同成長階段有不同需求,她一路尊重女兒,也一路自我調適,因此母女相處的樂趣就經常相伴而行了。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2007年6月15日 星期五

女兒的擁抱

恐懼是一種很深、很深的情緒,它有多樣面貌,有時候它是嘻皮笑臉呈現,有時候它是沉默不語顯示,有時候它卻又變得瘋狂暴怒,令人難以捉摸。
恐懼起初來自於不了解、不明白既已發生的情況,再加上個人胡思亂想的詮釋,更加重了恐懼的份量。
當恐懼沒有了出口,沒有了化解,恐懼劃出一道自己和自己的溝痕,也順勢劃下了自己和別人的界限。

躲起來的女孩

有位小學一年級女生,當妹妹尚未出生前,她可以說是天之驕女,享盡家人所有的寵愛,自從妹妹出生後,她覺得被冷落了,她甚至覺得爸媽是故意挑剔她。
有時候她想逗弄嬰兒床上的妹妹玩,媽媽卻窮緊張地說:「不可以,妳會把她吵醒。」「妳不要亂抱她,萬一摔倒了怎麼辦?」總之,只要和妹妹有關的事,做姐姐的她總是被排斥。
小女孩開始亂發脾氣,但是爸媽忙得無暇理她;接著小女孩學妹妹發出嬰兒狀呢喃聲調,媽媽卻取笑她:「好噁心!」
小女孩不開口了,她開始一個人躲起來,她要躲在一個大家找不到她的地方。
直到學校導師打電話來,爸媽才發現事態嚴重。媽媽掛下電話,跑進女兒房間卻看不到蹤跡,再從樓上、樓下四處尋找,仍是不見人影。
重新回到女兒房間,媽媽回想曾經和女兒玩捉迷藏遊戲,於是靈機一動,拉開衣櫥,果然看到淚痕滿臉、卻已睡著的大女兒。
「寶貝女兒,妳到底怎麼啦?」媽媽愧疚地緊緊摟住了女兒。
大女兒睜開眼睛,突然看見媽媽關懷的眼神,也聽到媽媽溫柔的語詞,一剎那就把媽媽抱得好緊、好緊。

女兒全身發抖

媽媽告訴我:「女兒突然抱住我的時候,力量好大,大到我都有點透不過氣,本來我想用力把她拉開,但是想起導師的提醒,我不再那麼堅持,而就在這個時刻,我才感覺到女兒全身正不停地發抖,天哪!我不知道自己曾經對她說了什麼重話,還是曾經如何傷害了她的感覺,為什麼她有這麼深的恐懼?」
說到這裡,媽媽淚水盈眶,她又說:「當時,我閉起眼睛,放鬆身子地讓女兒摟抱,讓她感受到從未失去的母愛,讓她明瞭我永遠在她身旁……足足有二十分鐘後,女兒的身體鎮定下來了,也不再哭泣,這時,我終於明白--女兒想向我要什麼了。」
恐懼的姿態,有時候就是這樣潛藏在一個索求和試探裡。
恐懼的化解,有時就是來自這麼一個深刻的擁抱和接納。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2007年6月13日 星期三

恐懼最深的人

每個人在生命不同的歷程裡,多少有些恐懼的情緒產生。
當恐懼甫一出現,它可能化身為一道厚重的大牆,可能幻化為纏身的樹藤。使得人際關係出現了裂縫,使得別人走不進我們的生命空間,我們也走不出自己的困頓牢籠。
一位年輕女性上班族最近承辦公司的員工講習,卻碰到棘手的問題。當初是總公司下達的指示,要為資深女性員工進行在職訓練,課程包括了事務管理、倉儲管理和電腦操作等。
不料,這群大姐型員工卻反彈很大,她們認為公司有意整人,她們掛心放暑假留在家中的子女……於是所有的怨氣就轉向年紀輕、尚未結婚的她。
有好幾天,她苦惱至極,如果直接向主管報告--資深同仁遲到早退、上課態度散漫,這可能顯示自己辦事無力;然而,若要好言相勸大姐型同事,似乎又欠缺說服力。

一個新的領悟

就在舉足無措的那個週末,她刻意讓自己從辦公室抽離而去。她到健身房運動,之後又沿著綠葉成蔭的街道一路走回家。
初秋夜晚的涼爽愜意讓她在放鬆身心後,突然有了一個領悟:「反對聲音最大的人,可能就是恐懼最深的人。」
從這樣的一個著眼點來思考,她看出大姐型同事的恐懼,她們排斥學習新事物,是恐懼跟不上社會資訊;她們不願意多留時間複習,是擔心無法兼顧家中的子女。
而她自己呢?她一直有挫折感,其實也是心中有恐懼作祟,害怕自己無法順利執行任務,恐懼自己難以和大姐型同事好好相處。

知道該怎麼做了

「哈---」她說,當她了悟這個關鍵時,竟不知不覺大聲地吐出一口氣,當時,週末外出閒逛的人越來越多,她在人群中穿梭時,一點也不感到壅塞,反而,輕鬆地抬頭望向天空,再度哈氣而出。
她知道回去該怎麼做了。她要關切的不是自己在主管眼中的表現,更重要的是--這群大姐型同事,她們真正要的是什麼?
星期一返回工作崗位後,她親切地向每位大姐型同事問安,關心她們是否吃過早餐?回去的家庭作業完成了多少?
當她一步一步地把自我防衛的面貌放下來,恐懼一點一滴消除了。結果這些大姐型同事開始和她嘻嘻哈哈,有的開誠佈公講明,當初認為公司主管瞧不起她們,才會硬塞這種高難度課程,如今,一星期上課下來,對工作效率、對個人成長真的有幫助;也有的感謝她的辛勞,開玩笑地要收她做乾女兒……。
恐懼,是人際關係中的一個障礙,跨不過去時,恐懼會不斷地擴大,遲早會造成更嚴重的緊張關係;而跨得過去時,恐懼彷彿清晨的薄霧,當陽光乍現之際,它立時消逝無蹤了。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2007年6月4日 星期一

道歉的藝術

有一位男士問我:「為什麼我的太太這麼小氣,我只不過犯一點小錯,她就非要我當面道歉不可。」
我請教他--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原來,早上上班出門前,太太要求他下班回家時順路買個禮盒,預備過節要送人的。結果,他直到晚上進了家門才想到這件事。
他說:「我太太沒有體諒我上班辛苦,還擺一張臭臉給我看,怪我不把她的話放在心上,也怪我為什麼不肯說句對不起?」
聽到這裡,我請教演說會場的聽眾們:「你們覺得太太需要改進的,請舉手!」
一看現場有二分之一以上的人舉手,這位男士得意地笑了,他可能覺得總算有人支持他。
我又問:「你們覺得丈夫也需要改進的,請舉手!」
這一回有更多聽眾舉手,幾乎佔了五分之四。這下,男士露出尷尬的笑容,搔搔頭說:「怎麼會這樣?」

客觀看道歉

這時,我鼓勵這位男士從客觀的角度來思考,其實夫妻相處往往各有立場,沒有什麼絕對的對錯,就看如何找到相通的共識,而且先道歉的人也不見得代表是輸方啊!
「曾經好好跟老婆道歉嗎?」我問男士,看他長相老實、身材略微發福,就像一般家庭的好爸爸。
他搖搖頭,居然說:「從來沒有過!」
看他如此回應,現場的聽眾,尤其是女性的太太們幾乎都會心一笑了。
這不就像是自己家中的丈夫嗎?男子漢敢做敢當,充滿氣魄,可是真的要等到一聲「老婆,對不起,我錯了!」可能比登天還難。
幸好這位誠懇的男士願意學習道歉,因此我也樂於分享:「道歉的時候要掌握好時機,在對的時間,立刻向對方說抱歉的話,當對方的心靈不再有受傷的感覺,願意和你重修於好,這個道歉的效果就出現了。」
接著,我請他跟著一字一句地學:「老婆,對-不-起,我……」
全場也給這位勇於改進的丈夫一個熱烈的掌聲。

輪流道歉

有位媽媽曾提及他們家親子共同成長的一個體驗。
念高中的女兒有一次晚歸,一進門,心急如焚的媽媽立刻出口責備,只見女兒很不高興地躲進房間不肯出來。
媽媽敲了幾次門,女兒堅持不開門,這時媽媽決定先冷靜下來。她回到自己的房間,靠著床沿看書,準備調適一下心情。
半小時後,女兒敲門進來了。她說:「媽,對不起,讓你擔心,我手機正好沒電,心想趕快回來,不料公車又堵車……其實我剛才一進門就想道歉,沒想到你那麼兇,根本沒機會讓我開口……媽,現在輪到你道歉了。」
看到女兒這麼冷靜又懂事地來引導,媽媽放下手上的書,誠誠懇懇地說:「第一,我要道歉的是我講話太急,得理不饒人;第二,我要道歉的是,講話的口氣不好聽;第三……」母女就因為放柔軟了身段,兩個人在互相道歉的過程,關係又親密回來了。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2007年6月1日 星期五

底線在那裡

你有想過人際相處時,自己的底線在那裡嗎?
當對方咄咄逼人時,你本來不想理他,通常是到了那一個底線,你終於忍無可忍了?
當管教孩子時,你有提供清楚的底線,讓孩子可以清楚的遵循嗎?

找出自己的底線

有一位經常遭受丈夫毆打的太太,從來沒有敢反抗,她甚至覺得自己真的不夠好,才惹丈夫生氣。後來,在諮商輔導時,她終於知道夫妻相處時最起碼要有個底線,不可以讓丈夫予取予求、暴力相向。
終於,在演練多次後,她勇敢地、大聲地對丈夫說:「如果你敢再對我動手,我一定立刻報警處理。」當這位太太建立起自我尊嚴的底線,也找到外來的支援時,她的丈夫真的收斂起來了。

事先提到底線

一位太太氣惱丈夫愛碎碎念,屢勸又不聽,因此,這位太太問自己:「這一生我要繼續活在這樣的壓力中嗎?」
結果,答案當然是:「不!」那如果是「不」,她該如何制止丈夫的壞習慣,讓自己耳根清靜一點?她又該提出什麼樣的「底線」?
後來,她決定先發出警訊,她慎重其事地告訴丈夫:「如果你再如此講個不停,我會錄下來給你自己聽。」丈夫以為太太隨便說說,他不知道太太是當真的,因此我行我素。
有一天,太太備用了一台小型錄音機,當丈夫又開始嘮叨,她立刻按下開關,十五分鐘後,丈夫閉嘴了,這時,太太重新播放給他聽,當場讓丈夫「俯首認錯」,還反問太太:「我有講這麼久嗎?」
底線清楚,再來行事,兩個人就很好遵守相處中的遊戲規則了。

徹底執行底線

美國教育界推廣一項「肯定教室管理法」(Assertive Discipline Approach)來經營教室秩序,尤其是針對中小學生。這其中就是提供孩子一個簡單、容易遵循的遊戲規則。
首先,開學初,老師即宣布:

一、上課中第一次不守教室秩序(如:任意離開座位或大聲喧鬧)的同學,老師立刻在黑板寫上他的名字。這是一個警惕的提醒。

二、同一堂課又一次不守秩序時,則在名字旁打個紅筆的勾。這樣的學生在當堂下課時只能坐在座位上。

三、若還是不在乎而第三次犯錯,老師在他名字旁打上第二個紅勾,這樣的學生在放學後必須留校十五分鐘。

由於一開始即講明「底線」在那裡,學生會清楚自己的分寸。所以,在執行過程中,老師不需要再開口指責學生,通常打到第一個紅勾時,學生就心生警惕,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了。
有個家庭正為兒子愛上網而傷透腦筋,後來也是透過家庭會議,明定一個底線,這就是:
「一天上網絕不超過兩小時。若有超過的時間,隔天立刻扣除。」
由於爸媽倆都關心孩子的健康和生活作息,因此非常團結地嚴格把關,久而久之,兒子也就養成時間快到就準備關機的習慣了。
總之,人際關係中若能清楚自己的底線,也了解別人的底線,相處中就可以減少委屈、受辱或誤會的情形了。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2007年5月28日 星期一

良性吵架三步驟

單看「吵架」這兩個字,就足以令人感到紛亂、困擾和生氣,通常主動發動攻勢的人是得理不饒人,緊抓對方把柄不放而逞口舌之快,讓雙方的關係陷入僵局。被攻擊的另一方也不好過,不是痛加反擊,就是心生挫折而自生悶氣,或暗自落淚。
通常發動吵架的人有如下的現象:
一、沒有尊重對方的需要
有位小姐和男友訂婚,有一天,她突然感到壓力重重,於是向未婚夫表明:「我需要一個禮拜靜一靜。」不料,未婚夫竟和她吵起來,他的說法是:「都要結婚了,妳怎可爛攤子一丟,一走了之。」小姐說:「我沒有丟爛攤子,我只是需要獨處幾天,讓我調適一下,對我們雙方都會好一點。」
這位未婚夫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場著想,沒有給未婚妻做選擇的機會,以致兩個人吵起來了。

二、沒有聽出對方的內在聲音
一位太太向老公抱怨多時,因為自從先生把生病的婆婆接回家住之後,所有吃喝拉撒的重擔全落在這位長媳身上。
太太對丈夫說:「你為何不讓小叔、小姑一起參與,你為何不能早一點回家幫忙?」丈夫聽歸聽,日子照舊地過,直到太太真的累倒住院時,輪到這位丈夫裡裡外外地忙碌,他這下才聽懂老婆過去一直想傳遞的內在聲音:「老公,我真的很累,我的身體堪受不了了。」

轉換吵架的局勢

今後若有家人故意來找麻煩,或因為他個人心情不好而遷怒,這時,不妨運用如下三個步驟:
一、深度聆聽
「聆聽」的做法是面對憤怒的家人,我們可以冷靜地表示:「你正在不高興什麼事?我想坐下來聽。」或是:「我們倆暫時各自冷靜個十分鐘,等一下我要聽你的說法。」
聽的時候就是先調整呼吸,緩和身子,再面帶微笑,從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練習耐著性子聆聽,不要急著辯解,不要急於離去,在這樣的時刻,你一定可以發現兩人的感覺和氣氛居然有了微妙的好轉。

二、勇敢說出自己的弱點
有位妹妹離婚了,常跑到大姐家訴苦。這位大姐對弟妹很好,有什麼事都習慣默默承擔。
不料這天妹妹竟指著大姐鼻子說:「妳根本不關心我,妳的臉色是不耐煩……。」
這次,大姐自個兒也有壓力,她爆發了情緒地說:「妳以為全世界只有妳才有問題?妳關心我嗎?妳知道妳姐夫已經一個禮拜沒回家嗎?妳知道我正在處理他的外遇嗎?」
這時,妹妹安靜下來了。原來一向以「強者」自居的大姐也有問題,原來自己自顧個人事情,卻從來沒主動關心過大姐。她甚至一直以為大姐家庭幸福美滿,卻沒想到……。
做大姐的講出自己的困擾後,感到輕鬆許多,她發現今後不要再以「大姐一肩扛」的心態和弟妹相處,因為每個人都已長大成人,自己的人生路要自己面對;她也不要害怕講出自己的弱點,因為弟妹需要學會關心她、回饋她。

三、堅定自己的立場
被指責、被誤會時,多數人是急於辯解,其實回應時可以抓準自己的底線,說出立場堅定的話,讓對方冷靜下來,或尊重我們的感受。
一位經常被丈夫拳頭相向的太太終於學會大聲地說:「如果你敢再動手一次,我一定報警處理。」這次丈夫聽到了,也看到太太不接受暴力威脅的堅定模樣,他終於收斂了。
弄清楚雙方正在為什麼而爭吵,學習建設性的面對,這樣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和尊嚴。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2007年5月2日 星期三

如何訂購吳娟瑜老師的書?

吳娟瑜老師的作品一次購買五本以上﹝含五本﹞時,一本只要200元(CD有聲書300元),我們會將書以郵局貨到付款方式郵寄給您(您收到書的同時,將書款交給郵差即可)。
請點選放大並列印下圖後,填妥您所希望購買的書籍數量及聯絡資料,傳真至:(02)3393-7766,我們就會為您處理。謝謝!
訂購單

2007年4月18日 星期三

誰是「大嘴巴」?──同事篇

有時候算一算,上班族一天和同事相處的時間可能比家人還長。儘管彼此沒有什麼血緣關係,卻因為在同一工作環境中,為了考績、升遷、或進修機會等因素,而有著微妙的互動關係。

敢怒不敢言?

每次探討到辦公室人際關係,我常被問及:「如果同事中有人喜歡製造是非,該怎麼辦?」
製造是非的同事必有他們特殊的背景,一種是高舉「紅人牌」;一種是高舉「爛人牌」。
「紅人牌」指的是有些和主管有親戚關係,或是大客戶的子女,由於關係不尋常,以致被關照,結果工作不見得很認真就可以得到升遷或分紅的機會,使得其他任勞任怨、拼死拼活的同仁心理不平衡。
「爛人牌」指的是有些同事膽敢扯爛污。比如在主管面前吹牛拍馬,可是在主管轉身之際卻偷懶延宕,甚至和忍氣吞聲的同事搶功。這還不打緊,有時還趁主管不明究裡之際,把優秀同仁說得一文不值,搞得辦公室烏煙瘴氣,偏又自命清高,彷彿置身事外。

如何自在上班?

一個人憑真才實學,又有理想抱負,這時多麼希望找到合適的工作環境,讓自己一展長才。所以,應徵時除了觀察公司的形象、財務狀況,和未來發展性之外,同時也需要了解同事相處的情形。
在美國曾經有公司要求初選合格人員到公司試做一天,或者跟著業務員拜訪客戶,或者在相關部門和資深員工一起上班。
接著在第二關面談時,由於已有實務了解,因此再進一步的甄選過程,比較能謀合(match)到雙方的需求,不至於像瞎子摸象隨便決定,屆時出現高流動率,公司也成了人才搖籃的跳板。
每一個人在職場生涯中,總難免會碰到一、兩位人際關係有問題的人,對方或者陰陽怪氣,或者笑裡藏刀,或者拒絕溝通,從他們身上,至少我們可以學到反面教材,千萬不要步入他們的後塵。至於真的面對面、躲也躲不掉時,又該如何是好呢?

不做「大嘴巴」

有位年輕女性上班族A,在一次我的演講會上分享個人經歷,引得全場聽眾拍手稱好。
原來A的辦公室有位綽號「大嘴巴」的同事,總是喜歡跑到樓上向總經理打小報告。A本來和同事們一起憤憤不平,也在背後批評「大嘴巴」的不是。後來,有一天,她突然領悟到:自己是來工作,不是來搞是非,如果自己也在背後攪舌頭,這豈不是和「大嘴巴」半斤八兩嗎?
另外,A也想通,如果總經理聽信「大嘴巴」的話,可見這不是久留之地,等她自己短程目標告一段落,她自有另外的規劃。而如果總經理明白是非,制止了「大嘴巴」的習性,那麼A會更佩服總經理,知道這是一個可以發揮所學的公司。所以,A目前保持認真工作,同時觀察公司動態的階段,自己心中很篤定。
當A條理清晰地分析自己的看法,大家不禁佩服她的智慧。事情不就是這樣嗎?想通了,問題就不是問題,反而可以視為成長的跳板。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2007年4月14日 星期六

學來的樂觀

如果此刻你問我:「最想教導子女什麼?」,我的回答必然是:「樂觀」。這也是普天下父母的心聲,渴望子女健康,同時擁有正向的人格特質,勇於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
但是為什麼仍有不少父母把子女的學業成績擺在第一位?為什麼仍有不少孩子為了考試名次而壓力重重?
最近一位輔導室主任告訴我--一位高中生因為憂鬱症而無法上學,父母卻責備她「故意偷懶」而病情加重;也有位頗後悔的媽媽告訴我--當初聽說了兒子是同性戀而大加撻伐,結果兒子自傷數次,也有了憂鬱症現象。

預防憂鬱症

自從憂鬱症躍升為二十一世紀三大病症之一(另外兩項是癌症和愛滋病)後,這已經是家長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我發現教導十歲的孩子樂觀思考和行動的技巧,可以減低他們在青春期之後得到憂鬱症的機率一半以上。」(「真實的快樂」,馬汀.塞利格曼博士著,洪蘭教授譯,遠流出版)
人們為什麼碰到挫折就容易退縮?為何心情老是鬱鬱寡歡?塞利格曼博士特別提到兩個關鍵點,一是習得的無助感--就是從小若得不到及時的愛的滿足,往往認為「反正哭了也沒用」、「反正說了也沒用」、「反正做了也沒用」,讓自己缺乏生命動力去改進。二是錯誤的認知--對發生的事情誇大了它的負面影響力,同時把它解釋為「永遠的」「長期的」問題,因而情緒跟著擺盪到谷底。
如果從今天開始,我們渴望快樂,也期盼子女「享受」各種人生挑戰,那麼,快樂的行為習慣實在需要及早建立。

建立樂觀的三妙方

在研究裡,綜合而言,父母可以有三個方向來引導子女建立「樂觀」的人生態度,及早預防憂鬱症上身。
一、利他行為:讓子女多做助人的行為,小至於參與家事,大至於擔任班上幹部、參加社團活動,或伴隨父母到社區服務等。
二、多交好友:父母和子女的同學朋友建立良好關係,鼓勵子女除了課業也需要同儕間互相關懷和有趣的相處。
三、找到特長並且發揮出來:每個孩子一定有他的個性特質、個人潛在能力,父母陪伴成長的過程,就是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長,並且多加鼓勵、建立自信。通常有自信的子女,碰到挑戰時比較不會退縮逃避,反而是想辦法去克服。

父母夠樂觀嗎?

樂觀是一種積極的、正面的人生態度,如果為人父母不知道自己是否足夠樂觀來教導子女,此時,可以靜下心來好好的自我檢視。
一、當孩子犯錯時,你的回答是:「我相信你下次會做得更好。」還是:「你每次都這樣,什麼時候才會改進?」
二、當孩子拒絕溝通時,你的反應是:「孩子也有需要自我調適的時候,我先從旁觀察和關心就好了。」還是:「這孩子怎麼越長大越不聽話。」
兩種答案,前者是屬於樂觀型父母,後者是屬於悲觀型父母。別忘了,樂觀型的父母比較能教出樂觀的子女,既然我們都這麼愛自己的子女,為了給他們成長上最好的助力,那麼,重新建立自己的樂觀態度也是刻不容緩了。至於從何著手呢?同樣地--利他行為、多交好友、找到特長來發揮、改變認知、學習正面思考等。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2007年3月5日 星期一

我犯錯了,要坦白嗎?

Q:我在一家大賣場工作,負責會計,每天要經手的款項很多。上週五,臨下班前,我發現經理要的資料,我竟然漏了一項,使得款項一直兜不攏,可是經理要得很急,於是我隨便改了一下就交給他,接下來的幾天我根本無法入眠,很想去拿回來重新整理,並且道歉;可是又想,可能經理沒注意到,等拿回來再說,事情就如此這般地擱在心裡而難受,究竟我該怎麼做會比較好?
A:「坦白從寬」,相信你應該聽過這句話。
  一般做到主管級,通常已經碰過大風大浪,所以還不致於大驚小怪,尤其在短時間內能補救的事情,主管還要感謝你的提醒。
  切忌由於個人擔心被責罵而延誤了公司的運轉,時間只要一拖長,造成的損失可能更大。
  「負責任」一向是企業員工的核心價值,負責任的態度就是努力把事情做對,萬一做錯了也願意及時導正。
  近日一位老板級的學員在課堂中分享——他如何在犯錯的「第一時間」內道歉並承擔責任,反而贏得更多訂單的實例。
  這位老板是一家模具製造廠的負責人,有一次碰到大客戶老板對他咆哮,原來有一批產品沒有按照需求做到盡善盡美,大客戶要求重做而且賠償。
  這位老板聽了,不但立刻認錯,而且答應了大客戶的要求,照單全收。他說:「像這樣大客戶求償,我的公司不但賠回去,還要倒貼,日子有多難過就有多難過,但是我寧可對大客戶負責任,也讓員工明日——錯了就是錯了,快速改正才有下次成功的機會。就這樣熬了半年後,大客戶的風波逐漸過去,我和大客戶成了好朋友,後來,他還介紹了許多其他客戶來,所以,前面看起是『失』,其實有更多的『得』跟著『誠實』和『負責』而來了。」
  總之,建議你在最快時間內向經理道歉,並且想辦法正確抓帳,讓一切照著制度走,讓遺憾降到最低,也讓自己心安理得地上班。
﹝原發表於《自由時報》﹞

主管兇,原來他內心脆弱

A:我的主管非常情緒化,平常同事和他說話都戰戰兢兢,那天他把一個另外同事做錯的案子丟到我桌上,還要求我立刻改正。我因為最近3歲兒子感冒,晚上需要照顧而身心俱疲,結果一時克制不了自己而大聲回問:「你為什麼總是認為是我的錯?」
沒想到我這麼一說,主管火氣更大,就在同事面前毫不客氣地批評我。一下子,我受不了,立刻跑出辦公室往廁所跑,後來我大哭了一頓,幸好有同事好友來安慰我,勸我回去工作。事後主管發現真的是他弄錯了,但是他沒有來道歉,不過對我的態度比較好一些,目前我心中還存在著不舒服的疙瘩。我說如何自我調適呢?
Q:顯然妳並沒有考慮另謀他職,對有些上班族,若要在一位不懂體恤員工,又經常在公開場合大聲怒罵的地方工作,那是絕無可能的。
目前妳有家庭、有小孩,各種金錢壓力極大,加上若要重換工作,也不是說換就換,一切是需要從長計議。
若公司短時間內不可能更換這位不適任的主管,公司也沒在意他個人情緒對部屬的不當影響,那麼,三個月內或半年內申請換部門或另找合適的職場環境,是必要的思考。因為一個長期會折煞妳個人情緒和心志的主管,妳一定要把他fire掉。
話說回來,如果主管已經改善態度,對妳客氣和緩許多,再也沒有錯怪妳的情形。那麼,「他欠妳的一個道歉」,妳就把它記在「人情賬」上,至少妳還有好同事為妳撐腰,還有好家人為妳鼓掌,這個公司仍可待下去。
另外,妳也需要學習看得懂──有些修養不夠好的主管,儘管有公司看重的專業能力,卻欠缺關懷引導的EQ能力,這是公司人才流失,員工績效不彰的可能因素。
當然妳下次講話也需注意,當妳說出:「你為什麼總是認為我的錯?」這句話裡「為什麼」「總是」均屬於批判性的字詞,很容易挑起對方的怒火,尤其自信心不足的人,內心脆弱的人,或EQ能力不佳的人,往往是無法招架的。建議妳試著說:「請告訴我哪裡錯了?這樣我下次可以改進。」
﹝原發表於《自由時報》﹞

格局大‧先道歉

A:有一位同事,當初因為她介紹我進入公司,我們的關係從大學要好同學變成辦公室的同事關係。
剛開始她對我還不錯,耐心引導我適應公司文化,也會在主管面前誇獎我,可是半年後,我們的關係有了微妙的變化,甚至我們曾經為了是誰弄砸了主管交辦的事而大吵一頓,目前我們在辦公室幾乎不講話,只有為公事講簡單幾個字,這樣的情況讓我很痛苦,我不想離職,也不想維持如此冷漠的關係,請問我該怎麼辦?
Q:恭禧妳,既然是好同學再變成同事關係,這表示妳們基本上是有足夠的交情。所以,給彼此重新調整的機會是絕對有可能。
誤會的產生往往是在「不經意」中產生,由於曾經是好朋友、好同學,會不會妳在無意中講了些她過往的隱私;或者是當妳熟悉了辦公室環境,慢慢地忽略對好友尊重的感覺;甚至你會不會為了表現個人能力,曾經搶了她的風頭?
假如妳一路自我反省下來,並不是妳的因素,完全是她個人性格上的計較和偏頗,那麼,妳仍必須維持兩人工作上的平衡,因為大家領薪水上班,絕不可因為私人嫌隙,耽誤了公司的進度和績效。
若妳反省的結果,覺得雙方的立場都有對的地方,只是當時講話口氣太直衝了些,或是態度太高傲了些,那麼安排一次好好溝通的機會是刻不容緩的。
建議妳如此說:「欣妮(代名),自從發生上次的爭吵後,我的心理很難過,如果我講錯了什麼話,請原諒我。我希望我們還是能維持好朋友、好同事的關係,我想聽聽妳心中的感受和想法,好嗎?也請告訴我,妳希望今後在工作上,我們最好如何來配合?」
如果她誠懇回應,那麼代表她真的是妳這一生值得長久交往的好朋友。如果她採取不理不睬的迴避態度,那麼,妳至少清楚她的格局,也對得起自己,今後凡事公事公辦即可。
別忘了,格局大才能成就大事業,所以,經過這件事相信也給了妳一個很棒的成長機會。
﹝原發表於《自由時報》﹞

2007年1月15日 星期一

華人頂尖演說家 — 吳娟瑜老師

吳娟瑜老師是華人世界炙手可熱的演說家,每年至少三百場的演說邀約、媒體邀約,可以說是平均一天有一場。她演說的對象遍及各行各業,包括各大企業、公司、公家機構、文化局、大學、中小學、幼稚園,以及私人機構所主辦的大型公開演講等。
吳老師不但在台灣做巡迴演說,甚至受邀至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以華文或英文演說。究竟吳老師演說的魅力在那裡?為什麼想聽她演說的人一波又一波地來?為什麼主辦單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邀請她演講?還有,為什麼吳老師也樂在演說呢?
吳老師站在舞台上時爆發力十足,她放下矯飾的身段,一開場就用肢體動作帶動現場,再加上詼諧風趣的實例、專業卻不嚴肅的理論分析,並不時穿插角色扮演,往往讓全場觀眾全神貫注,氣氛high到最高點。重視現場互動和分享的吳老師已經為一般人認定「叱吒風雲」型的演講術,開拓了一條新路。
美國印第安那坡里斯大學應用社會學碩士畢業的吳老師好學不倦,因此有別於一般的演說者,她涉獵的主題非常廣,包括了溝通管理、情緒管理、壓力管理、戀愛管理、生涯規劃、潛能開發、親子教養、夫妻相處,以及身心靈整合等,而且每一項主題還開發出個人演說時的專業系統,使得聽眾不但容易吸收,而且很快地可以融入生活中來運用。
在台灣被喻為「成長之母」的吳娟瑜老師,重視自我成長,也注重帶動周遭的人來共同成長,這也是為什麼她樂意到世界各地巡迴演說的原因。吳老師表示:「成長是生命的良性循環,一個人如果能夠持續地成長,才能突破生命的盲點,同時開拓眼界,再創生涯高峰。」
除了是知名的演說家,吳老師也是知名的作家,她的專欄作品遍及各大報,例如: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國語日報等。吳老師出書已有二十本之多,本本暢銷,包括了:「吳娟瑜的情緒管理學」、「吳娟瑜的溝通管理學」、「吳娟瑜的婚姻管理學」、「吳娟瑜的親子成長學」、「吳娟瑜的男性知見學」、「吳娟瑜的快樂哲學」、「吳娟瑜的女性成長學」、「吳娟瑜的身心安頓學」、「吳娟瑜的性愛白皮書」及有聲書「身心靈整合的藝術」、「親子溝通的藝術」等。
吳老師不但演說、寫作,同時也輔導過無數的人,從不知何去何從的生涯十字路口、從瀕臨破碎的婚姻邊緣、從壓力重重的工作環境裡,從內心掙扎衝突的混沌當中,她幫助大家如何抽絲剝繭,逐步找到問題的關鍵點,同時儘快重新站起來。由於多年來豐富的輔導經驗,使得吳老師面對現場聽眾提出問題時,往往能夠切入重點,一語道破,讓詢問者受益匪淺。
吳老師表示:「站在舞台上的演說家,一個眼神、一個轉身、一個笑容,都逃不過觀眾敏銳的觀察,所以,當我能深切的自我要求 說我做得到的話,做我說得到的事,把我自己內外整合為一時,聽眾的接受度也就更快了。」
身為頂尖又傑出的演說家,吳老師正在創造她個人的傳奇生涯,也為二十一世紀演說風格注入了一股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