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1日 星期五

家庭上網公約

網際網路自從進入家庭後,許多父母一時無所適從,因為這是個全新的狀況,沒有過去的好經驗可遵循,也不知道如何約束孩子上網的時間才好。

首先,父母最好開放一個觀點,也就是對二十一世紀的孩子們而言,不見得正經八百拿著課本猛K才叫做讀書。有時候上網查資料;有時候在電腦上製作網頁;有時候和一群同學在網站上討論一個課業主題也叫做讀書。

還有,上網玩Game真的很好玩,只要選對電玩遊戲,不但可以訓練孩子的機智,還可以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對孩子的成長多少有些幫助。

重點是孩子如何兼顧生活作息、注意眼睛保健,還有尊重其他家人上網的需求,這成了現代父母需要面對的新功課。

目前觀察所得的家庭上網情形,大約有如下四型:

一、週末上網型:父母規定孩子周一到周五絕不可碰電腦,周六和周日可各上網2-3小時。

二、每天上網型:父母同意子女每天上網1-2小時,但是時間一到,必須自動關機。

這兩種類型,由於父母主控權較強,難免出現孩子偷偷上網,或子女因上網時間不平均而爭吵的情形。

三、自主上網型:父母完全不用規定子女上網時間,孩子自我約束力強,也能夠在學校課業、生活作息和上網時間取得平衡。

四、父母上網型:有的父母陪伴孩子上網咖,或在網路上和孩子互通訊息,這也算是網路親情的新趨勢。

如今,子女仍年幼的父母,若為了避免將來孩子成為網路不歸族,最好此刻起即掌握三項原則:

一、多元興趣原則:讓孩子從小維持各種趣味體能活動,並且培養多才多藝的能力。

二、自我管理原則:看到孩子時間到會自動關機立刻予以肯定,以增強成為好習慣。

三、良好互動原則:鼓勵孩子和家人有接觸、有分享,只要關係不錯,將來就不至於整天躲在房間內上網了。

﹝原發表於《聯合報》﹞

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

吳老師應馬華終身學習中心邀講活動海報

海報-1
海報-2
2009年7月2日攝於吉隆坡演說會場:






吉隆坡新聞報導

吉隆坡報導
吉隆坡報導-2

吳老師應邀上年代:〈聚焦360度〉

7月17日晚上9:30
年代新聞﹝CH:50﹞
節目:聚焦360度
主題:我們在大陸很紅
來賓:國際演說家 吳娟瑜、英語名師 賴世雄
主持人:高文音
年代聚焦360錄影-2
年代聚焦360錄影-1

我冤枉了她

信任是人與人相處中極大的挑戰之一,朝夕相處的親友、同事,還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在在都考驗了我們是否有足夠的信任對方的能力,或是判斷對方是否值得我們信任的地方。

2009年7月初,我來到馬來西亞吉隆坡,應馬華終身學習中心之邀巡迴演講〈人生遇見逆境,誰沒有情緒?〉。7月3日那天,在早上預備上988電台節目和晚上到文冬的演說之間,我有了個空檔到飯店SPA做暖石按摩。

按摩之前,我明明記得把手錶和戒指扣在一起,再放入我手拉旅行包的小袋子,可是等我按完起身,準備戴上戒指和手錶時。打開拉鍊,咦?怎麼什麼都看不見了。

我心裡很著急,而且怪起自己怎麼這麼大意,來到陌生之地,接受陌生人的按摩,豈可放鬆到睡著而沒有警覺性?責怪了自己,我匆忙之下,回到飯店房間,東翻翻、西找找,再從整個旅行包摸到透,還是沒看到手錶和戒指的影子,這時,我懷疑起那位瘦瘦小小的芳療師,我決定下樓再到SPA仔細瞧個究竟,說不定從她的眼神、語詞、聲調,我可以看出個端倪。

下了樓,來到SPA館,我找到了經理,也直接面對了芳療師,當我咄咄逼人地追問之下,哈!果然她眼神閃爍、聲調虛弱,這不就對了嗎?

一定是她拿去了,她可能家境不好,可能急需用錢,但也不可以把我的價值兩萬多元台幣的貴重物品拿走啊!

可惜我苦無證據,又急著搭車到文冬演說,於是在飯店櫃台做了報備,然後悻悻然地出發了。

等到晚上11點多回到飯店,當我入內準備拿內衣洗澡,於是把大型旅行箱打開,哇!手錶、戒指不就在這裡嗎?

它們就「乖乖地」躺在內衣的旁邊,真嚇了我一大跳,原來我的「記憶」開了我一個大玩笑,我明明記得……,我一定不會記錯……,我確實應該……

結果錯、錯、錯,我回想起來了,我想起自己在第一趟到SPA之前已把手錶戒指「鬼使神差」地漏放在大旅行箱了。

當我看到自己犯了這麼一個大錯,那個瘦小芳療師無辜的臉龐立刻浮到我的腦海中,唉!這麼晚了,我怎麼去跟她道歉,還有她的同事、SPA經理、櫃台經理……,芳療師一定一夜難眠啊!

當下,我先跟櫃台經理說「I am so sorry」,其他一切等候明天早上11:00到SPA館。

果然,隔天,我一早儘快進到SPA館,當我誠懇道歉時,SPA經理笑笑地說:「我本來就信任自己的員工,我知道她絕對不會拿走客人的物品。」這時,我再仔細瞧瞧瘦小的芳療師,她說:「That’s fine. No problem!」(很好啦,沒事啦),一樣眼神閃爍、語調虛弱,原來她一向就是謙卑溫和,不敢正眼看人啊!
剎時之間,我彷彿見識到一位人間的活菩薩啊!

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從銷售困境走出來

銷售行為不只是買賣行為,銷售行為也不只是為了業績競賽,銷售行為其實還包括了人際相處的藝術,包括了生命自我探索的挑戰。

當潛在客戶說No的時候,這裡面有許多角度值得觀照,例如,可能潛在客戶目前手頭正好吃緊;可能潛在客戶已經購買類似的產品;可能潛在客戶最近工作非常忙碌,無暇聆聽推介;可能潛在客戶一向講求完美,所以習慣於挑剔產品……,當然,也有一個可能--Sales本人害怕失敗、恐懼親近的能量正引發了潛在客戶的排斥感。

究竟如何自見面起五分鐘內,從行為辨識看出潛在客戶的購買意願?若是出現了No訊息,如何在內心快速自我評估和自我建設?更甚者,是否懂得適時提供潛在客戶一個自主的情緒空間,大家維持良好關係,並保留下次再議的機會?


「人在,人情在;人情在,機會就在。」這是人際關係裡一個巔撲不破的真理,然而,有些Sales為什麼會被潛在客戶匆匆掛掉的電話,或臨時取消面會的情形而感到沮喪不悅呢?

你是Top Sales嗎?

嘉麗服務於一家國際知名的化粧品公司,當初我應邀為這群Top Sales進行三天兩夜的培訓課程時,她也是在座的六十位學員之一。

嘉麗看起來開朗、活潑,上課時她眼神專注,很認真地學習,下課時,她和同事們的互動也不錯,好幾次看到有學員遞咖啡給她,或大家圍坐著談笑。

直到課程進行到「潛意識如何影響銷售行為」這堂課時,很明顯地--嘉麗有著迷茫、有著不安。

從突然失去的笑容,從她逐漸退縮在團體角落的身影,我善意地問她:「嘉麗,講到這裡是不是有什麼可以分享的呢?老師很想聽聽看。」

嘉麗在伙伴們共同關懷的眼神下,說出了心中的疑慮,她說:「不知道為什麼我容易有挫折感,每次離開客戶,總是站在門外,足足有三分鐘的失落感,有時很想回頭重新再把產品介紹一次,並且問明白究竟那裡做不好?為什麼不能下訂單?有時又想算了,一定是自己能力不足,才會把事情搞砸了……,每天都在類似狀況和情緒來來回回,弄得晚上經常失眠,早上醒來也不想起床……。」

「妳確認自己有把每個銷售步驟完成?妳相信自己是個優質的Sales嗎?」我抓住兩個重點緊迫盯人地問。

找到潛意識裡的恐懼

培訓的課程就是透過團體互動,去重建Sales自我覺察的能力和重整信心、再度出發的決心,所以,身為訓練講師,有時可以溫柔彷如慈母般地撫慰受傷心靈,有時也需要一針見血地點破銷售盲點,讓Sales快速自立。

嘉麗的回答在這一刻有些遲疑,她停滯了約三秒鐘後,才囁嚅地說:「應該是吧!」

從嘉麗不能自我肯定的語詞和回覆的遲緩,顯示了她在Sales領域的不確定感。

究竟在潛意識裡,嘉麗在擔心什麼?害怕什麼?究竟是什麼因素阻礙她在銷售領域無法更上一層樓?

接著,為了進入更深層潛意識領域探索,同時幫助嘉麗在潛意識和意識接合一條自我接受、自我肯定的成長之路,我讓學員在寬敞的木質地板圍坐,並且請嘉麗從現場挑出五位讓她感到有壓力的學員。

嘉麗本來怕得罪同事,不好意思找人,後來在大家掌聲鼓勵下,她終於找到五位伙伴出列。

當五位Sales出列後,現場突然爆出笑聲,原來出列的人幾乎在體格、氣質上相類似,都是體態豐腴略壯,同時年紀略長的資深Sales。

嘉麗一時也愣在原地,因為她沒想到隨手一指,卻點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

當我請嘉麗和五位資深伙伴站離一段距離,再請她閉上眼睛後,現場播出一段冥想音樂,半分鐘後,請嘉麗睜開眼睛,再一步一步走向五位資深伙伴,只見 嘉麗腳步有顧慮,有猶豫,眼淚隨著腳步前行汩汩而出。

害怕親密.害怕銷售

當嘉麗最後靠近到五位資深伙伴時,這些大姊們不約而同都伸出雙手去擁抱她,有三位還陪著嘉麗掉淚,現場的學員也有不少是熱淚盈眶。

嘉麗在情緒安定後,坐在團體中間,接著她分享了心中的發現。

原來嘉麗表面看起來嘻嘻哈哈,很好相處模樣,其實在潛意識的某個角落裡,她對年長又體格豐腴略壯的女性有「害怕」的情緒障礙。嘉麗從小在大家庭長大,爸爸是尾子,排行第八,媽媽嫁進來就已受盡姑嫂的欺侮,其中最兇悍的就是大伯母。大伯母仗侍在家中得到公婆倚重,後來又總管家族的財務,以致於仗勢欺人,早年媽媽受盡委屈,總是被分配最多的家事,而嘉麗從小看到大伯母也是能躲就躲。

「請問大伯母長的模樣就是--?」學員中有人忍不住地問。

「就是高高、壯壯、胖胖的呀!」嘉麗話一出口,突然覺得說人家「胖」是不妥,因此看了看那五位資深伙伴,又吐吐舌頭。

「小孩子不懂事,不跟妳計較。」五人之中有位代表發言,大伙又笑成一團。

就在笑淚交織的過程中,嘉麗又說:「我現在才發現原來讓我有挫折感的客戶,大都屬於大伯母型的客戶,只要她們不帶笑容,或者問話稍微尖銳一點,我都會急於離去,原來我害怕和她們親近,我也害怕她們看透我的弱點,這是一個我需要面對的挑戰。」

當嘉麗終於看清問題所在,她破涕為笑了。

自信比業績更重要

嘉麗後來又在培訓課程明瞭一件事,也就是Sales的銷售態度有時會「投射」在潛在客戶的身上。

當Sales在進行產品解說或展示產品時,如果自身的意識和潛意識未能整合為一,往往有些矛盾的情緒或緊張的反應顯現了坐立難安、口乾舌燥,或說溜了嘴、用錯了語詞,甚至答非所問等尷尬情形。

所以,最後看起來彷彿是被客戶拒絕了,其實是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先拒絕了潛在客戶,以致潛在客戶後來先發制人,說出了:「以後再說」、「我現在不需要」、「我已經有了」,或「你們的產品太貴了」之類的話語。

以下列出十項潛在客戶可能有的No訊息,身為Sales一定要學習在第一時間靈敏辨識,有了行為辨識的能力,才有機會在現場立刻轉危為安,逆轉局勢。

一、當潛在客戶允許員工入內而交辦事宜。
二、當潛在客戶穿上西裝外套,或拿起皮包準備外出。
三、當潛在客戶對產品DM或產品本身只是簡略瞧一眼。
四、當潛在客戶不針對產品發問,反而聊到他處了。
五、當潛在客戶拿起自己的產品要推銷給你。
六、當潛在客戶聲音低弱,或斜歪著臉,露出睡意的模樣。
七、當潛在客戶反問你:「那你自己使用的效果好嗎?」
八、當潛在客戶接了手機興高采烈地講話,可是當他轉向你時,卻又一臉沒精打采的模樣。
九、當潛在客戶不停地清喉嚨,表示今天身體狀況不佳。
十、當潛在客戶不斷地改變坐姿,或離開座位。


類似以上情況,Sales一定要掌握仍在現場的機會,儘快重新振作自己的精神。例如:深呼吸來回至少三次(不要明顯地被看出來)、喝一口水潤喉嚨、調整一個舒適的坐姿、把笑容調得更自然、更愉悅,把眼神的感覺調到一種感謝和欣賞的頻道,讓潛在客戶感到振奮。

其實,訂單有否在其次,能否贏回自信才是更重要。所以,確切掌握好與潛在客戶碰面的機會,保持自我覺察的警醒,學習自我調整的竅領,在現場立刻進行行為辨識和銷售態度修正的機會,讓自己每一次離開潛在客戶時,對方會萬分感謝你、祝福你,因為人生在世,他憑白多添了一位關心他、支持他的好朋友,這怎不令他感動呢?
而你,也因為得到感謝和讚美,離開潛在客戶之際,正在為已安排的下次見面機會感到信心充足、滿心歡喜。

﹝原發表於《培訓月刊》﹞

家庭溝通有竅領

在深圳,一位講求高效率的媽媽,終於對兒子說:「我不能太急了。」
在上海,一位努力改善親子關係的爸爸,終於明白抬頭挺胸向前走才能建立兒子良好的自我形象。
在北京,一位女性Top Sales,終於學會如何和姊姊做建設性的溝通。


2004年10月29日、30日、31日,我應實踐家管理諮詢有限公司之邀,和郭騰尹副總共同主持「菁英團隊VS.親子教育」的演講會。這是一趟豐富的成長之旅,因為讓我見識到來自各行各業的傑出人士,他們求知若渴,他們認真發問,尤其不時低下頭來抄筆記的模樣,讓我印象深刻。

茲列下三場親子溝通巡迴講座的提問,讓我們來關心這些傑出的職場人士,可能在轉身面對自己的家人時,將會有那些困惑,有那些緊張,同時列下當時我所提供的溝通技巧和心態調適。

我不是壞女孩

當議題談到「情緒吸收」,我點出了子女會從父母的情緒表現吸收為自己的情緒。在深圳,一位女士忍不住熱淚盈眶,我邀請她到學員面前,練習說出壓抑已久的負面情緒,同時釋放它吧!

果然,在她娓娓道來之際,大家明瞭了她的苦悶。原來在她唸中學時,有一天無意中收到一封愛慕青年的來函,這件事被父親知道了,立刻在家中掀起了軒然大波。

她說:「我不認識那年輕人,也不明白他為何要寫信給我,可是在父親眼中我已經是個大逆不道的女兒,認為我偷偷地早戀,也沒有機會讓我把話說清楚。」

自從這件事之後,這位女士感覺自己彷彿是個「壞女孩」,一直得不到家人的諒解。到如今,自己都已結婚生子,然而談起情緒、談起父親,她如鯁在咽,一時難過不已。

這時,我請她從「我是好女孩」、「我是很棒的人」和「我喜歡我自己」這三個句子挑出一句來成長。她決定了第三句,接著,在閉上眼睛不停覆述「我喜歡我自己」的過程中,她破涕為笑了。

沒錯,或許長輩沒想到當初的一句話可能影響了子女一輩子的自我認知。但是從渴望成長的人的角度來看,雖然不能立刻改變外在環境,無法馬上改變別人的看法,但是至少可以改變對自己的感覺。

這位女士在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時,除了享受全體學員對她鼓勵的掌聲,同時也寬心許多。

我是他的媽媽

在深圳的演說會場有位十多歲的少年,看來生澀而內向,在我引導他的過程,他明顯有著手足無措的模樣。

後來有位四十多歲的女士從會場忍不住地跳了出來。她指著少年對我說:「我是他的媽媽。這麼多年來,說他也不是,不說他也不是,我都不知道怎麼和他相處了。」

原來媽媽在公司是高級主管,對員工總是高效率地領導,公司業務蒸蒸日上,可是當這套管理方法拿回家卻不管用。因為兒子總是用沈默不語或搖頭來回應。她又急又氣卻無法把兒子當員工「fire」(辭掉)。

「我愛我的兒子,可是又氣他總是跟我鬧彆扭。」說話速度挺快的媽媽提起兒子頗無可奈何。

「妳知道嗎?我們明明想鼓勵孩子,沒想到說出的語詞和口氣卻是負面的,這使得孩子內心起反感而有了自我防衛的機制。何不把語詞轉一轉,例如:媽媽相信你做得到、媽媽看到你正在進步中。」

「原來如此,我越囉嗦他越沒有信心,而且離我越遠。」聰慧的媽媽反應頗快,她已經抓出親子關係矛盾的關鍵所在。她又說了一句自我提醒的話:「我不能太急了。」

向兒子道歉的父親

「我的教育水平不高,過去我不懂得教育兒子,曾經有一段時間兒子見了我也不打招呼,我心裡很懊惱,上了Money & you的課程後,我回到家已慎重向兒子道歉,現在我們的關係正改善中。」這位父親約莫四十多歲,可能為了養家活口而工作操勞,看來瘦削而彎腰。

這時我建議他改變身體的感覺,我告訴他:「你長相英俊而且笑起來很好看,何不抬頭挺胸然後展現親切的笑容,這樣可以讓兒子從你的形象建立連結、建立自信。」

一聽到「自己改變了,兒子也會跟著改變」的說法,這位父親從嚴肅的臉龐迅速綻開笑容,這真是神奇的一刻,剛才那個缺乏自信、無精打采的中年男子不見了,只見一位大步踏行、走路虎虎有風的帥氣男子,就在全體學員有節奏的拍手聲中,一步步走回座位。

媽媽的眼淚

當初她和丈夫處不來,在長期分居的狀態中,女兒從小跟著公婆和她爸爸。儘管會思念女兒,儘管有許多的不捨,但是在魚與熊掌無法兼得的情況下,她選擇了自創前程。

等到她在事業有成,一切就緒後,她預備把女兒接過來同住,這時,才發現女兒多年來對她早有誤解,總認為母親虧欠她,母親應該補償她。

提起女兒,傷心落淚的她,不停地自責。

「暫停!妳也是這樣地對女兒說話嗎?如果妳不停地責備自己,女兒將不懂得感激媽媽的努力,也不知道需要體諒媽媽的苦衷,這樣對妳們的母女關係並沒有幫助。以一位母親奮鬥向上的精神而言,妳已經給了她非常好的榜樣,女兒不應對妳予取予求。」

這位媽媽終於聽懂了,原來她有過多的愧疚感,反而阻礙了女兒的成長,從今以後對於女兒的索求,該給則給,不該給則要適時地說No,才不致於一直掉入女兒情緒勒索的陷阱。

兒子要抱抱

同樣是對孩子感到愧疚的媽媽,她的年紀輕了點,兒子只有三歲多。首先她的問題是──為什麼兒子這麼不聽話,走路還要求抱抱?

原來有一天,年輕媽媽興緻沖沖想帶兒子外出逛逛,才剛走出家門,小娃娃就哭鬧著要媽媽抱。

媽媽當時認為兒子不懂事,已經三歲多了,半大不小,該自己走路才是啊!兩人就在僵持不下之際,年輕媽媽心中非常懊惱。

「請問妳一天有多少時間和兒子在一起?」

媽媽回答:「一小時。」

「一小時?」我驚訝地回問媽媽。

年輕媽媽頗不好意思地表示:「為了給孩子以後有更好的物質享受,有更好的栽培機會,所以我們夫妻倆非常打拼,孩子成天和老奶奶在一起。看到我就是要抱抱、要撒嬌。」

「在孩子最需要感到被愛的時候,其實妳願意蹲下身子抱抱他也是不錯。所謂抱抱,並不見得要把他抱著走,這樣多累啊!這時,給他一個溫馨的擁抱,問他這樣夠不夠?若不夠,再繼續給他擁抱,直到他感到愛的滿足感,然後再牽著他的小手一起走動。這樣小娃娃一方面得到愛的保證,一方面也學會體諒媽媽,不見得要媽媽抱著走。」

「原來如此!我只想到孩子不懂事、不聽話,沒想到可以用另外的方式解決我們的衝突。」釋懷的年輕媽媽找到可以和兒子溝通的新方法。

勇敢地告訴姊姊

年輕女孩的事業做得挺大,由於忙不過來所以她找來姊姊幫忙。可是姊姊脾氣硬、講話直,常一開口,就惹得妹妹不開心。

細聽之下,原來她姊姊講話的語詞裡有習慣性的批判,例如:「我不是跟妳說過許多遍,妳為什麼不聽?」「妳總是弄錯了……」

在事業體內,這位妹妹是主管;在家庭裡,她是妹妹,也就是這種角色混淆的情況下,她和姊姊處不來,又不知道關鍵出在那裡?

我建議她抓對溝通的四大竅領──找對時間、找對地方、找對人、說對的話(講出自己的感覺,說出自己的需要)。只要Feel(感覺)和Need(需要)運用恰當,往往可以引導對方(姊姊)改進溝通模式。

才不到三分鐘,年輕小姐已抓到原則學會要告訴姊姊:「謝謝妳來幫我忙,有時候聽到妳的話中有批評,讓我聽了很難受,建議妳只要就事論事告訴我就可以了。」

「只要妳用對方法溝通,通常對方也會接受建議來改善。」我鼓勵這位妹妹勇敢去向姊姊表達。

「對呀!家中姊妹多,常輪不到我開口,通常我都是做跟班、聽她們的。如今,我做事業,變成帶頭的,不能再繼續用姊妹溝通的模式,總是忍氣吞聲。如今,我要建立在工作上大家平行、尊重的溝通關係了。」回座之前,這位講話有條不紊的小姐又跟大家分享了她的新領悟。

﹝原發表於《培訓月刊》﹞

科技人的寂寞,你知道嗎?

寂寞,是生命內在最真實的呼喚。
科技人不怕寂寞,
最怕的是漠視了「寂寞」,
任它荒蕪了心園的靈性,
任它掩沒了心河的流暢。

「深夜回到我租住的地方,房門一打開,一股寂寞迎面襲來……」,說話的是一位科技新貴,他長得一表人才,又在人人稱羨的上市科技公司擔任電腦工程師,可以說是天之驕子,人人搶著要,沒想到在他內心深處竟然隱藏著孤寂和無助。

「有類似這種寂寞感受的人,請舉手讓我了解,好嗎?」,這一天我面對全場都是科技新貴的培訓課程,他們平均年齡是32.01歲,男性和女性的比例為7:1,由於一位同仁不經意的分享,讓我抓住一個管道來關心他們。

接下來,場內舉起的手讓我大吃一驚,「有這麼多人呀?!」我不禁喊出聲音。幾乎是三分之二以上的科技新貴「慢慢地」舉起手來。

說是「慢慢地」,這和科技新貴的出身背景和個性特質有關。簡單分析起來,這些創造台灣資訊起飛和躋身國際市場的科技新貴,多數是一流大學理工科畢業,他們擅長創意思考、理性分析,以及研發產品,但是在人際交往、溝通協調,和自我排解這個柔性區塊有著比較停滯、羞澀的現象,所以當我邀請他們承認自己有「寂寞」情緒感受時,這對我,或對他們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戰。

幸好,我的關懷和熱忱,讓這群科技新貴有了信賴的基礎,所以,雖然有人是看到越來越多舉起的手才「慢慢地」舉起手來,至少還是讓大家一起看到了事實的真相,也讓我找到一個入口處,準備和科技新貴們進入成長的身心花園。

什麼叫做寂寞?

「可以請多描述寂寞的感受嗎?」,看到紛紛舉起的手後,我轉身回到第一位說出寂寞心聲的竹科男。這時的他看來有點得意,卻也有點為難的模樣。

「得意」,是因為他的偶發之言,竟引來如此多感同身受的伙伴,這是他所始料不及的;「為難」,是因為對他而言,要再進一步做自我探索,甚至仔細描述情緒的狀態和走向,這是有點困難的。

後來,他努力描述了那種狀況,也就是通常他早上爬不起床,匆匆跳出棉被,簡單梳洗後,即刻「奪門而出」地趕到公司打卡。進到辦公桌前,首先打開電腦,把昨天未完成的程式瀏覽一遍,腦袋立刻進入戰備狀態,這時或者有同仁來請教工作上的困擾(多半和程式設計有關),或者主管要他過去,然後交代一下新的case……。

對了,通常到十點多,他才感到飢腸轆轆,於是三步併兩步,跑到茶水間,把自備的三合一咖啡沖泡一杯,充當早餐,就如此熬到中餐。

中餐時間,往往case做到一半停不下來,又怕靈感跑掉,只好隨口含幾片同事遞來的餅乾,要不就是在一點多吃同事從公司餐廳打來、已經發冷的便當。

晚餐通常也是三明治或泡麵隨便糊口,因為主管交代的研發案截止時間迫在眉睫,他沒有理由不加班,何況很多同事也是自動留在辦公室趕工。

「通常,這時候,我會接到南部家裡媽媽打來的電話,不是問我吃飽沒,就是問我有沒有和合意的女孩子交往,為了順利掛下電話,我只好半哄半騙地回應--有、有、有、好、好、好,老師,這就是我每天生活的寫照,所以,等到我在夜裡十點多回到住處,往往感到--」

這位竹科男話還沒出口,旁邊已有同仁開玩笑地幫腔:「寂寞迎面襲來」,話語甫出,全場剎時哄堂大笑。這樣的笑聲裡有戲謔、有理解、也裹著一層薄薄的無奈感。

生命品質在哪裡?

科技時代需要大量承先啟後的研發人才,身為跟上時代列車的電腦研發高手,這是多麼榮耀的事,但是從個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品質而言,這可也是不容輕忽、需要調整的空間。

寂寞,是生命內在最真實的呼喚,那是一天所有互動過程中最真實的感受。我們不怕寂寞,最怕的是漠視了「寂寞」,任它荒蕪了心園的靈性,任它掩沒了心河的流暢。

隨後,在身心放鬆和小組討論過程中,大家就個人的「生命排行榜」去探索優先順序,同時就工作努力和家庭生活去尋求平衡點。

有位科技經理,他以過來人的經驗,提供寶貴的心得,他說:「我曾經也有過一段寂寞痛苦的時期,那是因為我在電腦桌前,每天做到超過十二小時以上,當時我看到電腦不是想把它砸掉,就是想躲得遠遠的,我以為我瘋了,幸好當時我的女友,也就是現在的老婆,她非常體諒我追求工作成就感的決心,也願意陪伴我度過那段低潮,經常把我拉到演說的現場、拉到遊樂的場所、拉到四處閒逛的鬧區、拉到同學聚會的餐廳……,我才明瞭--我的寂寞是因為我太久以來,只顧在電腦世界,而忘了和真實世界的人群,做有趣的和溫馨的互動。

「大約經過半年時間的調整,後來我已養成一個習慣,工作的時候我投入,離開電腦桌的時候我一定去吃喝玩樂,哈!哈!哈!」,這位經理做了真心的自我剖析,還幽自己一默---說是「吃喝玩樂」,這四個字一出口,大伙兒同仁不免瞠目結舌。

「哈!我的吃喝玩樂是說--盡量去做放輕鬆的活動。」他做了貼切的詮釋後,全場有鬆了一口氣的氣氛,彼此也分享像這樣一個「否極泰來」實例的感受。

請多和我聊聊

另一次,也是在科技公司的培訓課程中,一位科技女生Linda談起自己從入行以來一路跌撞的過程。

Linda在科學園區一家世界知名的科技公司上班。當初這家公司就是立意讓員工學習壓力管理和EQ管理,因而邀請我規劃年度的系列課程。

起先的一、兩次上課,在培訓教室裡,Linda看來就像一般年輕女孩的和善、有禮貌,有時調皮起來,還會跑到我身邊,冒出一句讓我心花怒放的話語:「老師。你本人比電視看來年輕漂亮哦!」

直到最近的一次,我看出她經常靠到我身邊欲言又止,其實是心中有事。

那天,在探討「寂寞」情緒時,她終於舉起了手,說:「老師,不知道為什麼我常感到很寂寞?」

「不會吧!如果連妳也會寂寞,那我們算什麼?」和Linda同辦公室的John突然大剌剌地脫口而出。

John可能覺得彼此是好同事,平日習以為常地笑鬧,所以口無遮攔地批評Linda。沒想到,此時Linda竟然幾近崩潰地嚎啕大哭,仿若一個受盡委屈的小女孩。

這一哭,驚醒了John,他立刻轉身要去安撫Linda,可是一個念理工出身的大男生,根本不知如何開口,只見他手足無措,一臉尷尬,最後他轉身面向我,眼神發出了求救的訊息。

首先,我向John點點頭,示意--我們一起來關心Linda吧!然後我邀請和Linda同辦公室的六位伙伴出列。
這一出列,六位(包括John)都是高頭大馬的科技男,他們坐到Linda的旁邊,這時Linda已經緩和了哭泣,可能她自覺剛才有些失態,所以擦乾眼淚、試著讓自己鎮定。

Linda屬於嬌小個頭,在朝夕相處的這群男同事裡顯得更mini。但是不管外表身形如何,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擁有一顆柔軟的心,今天Linda都已經勇敢地吐露心中秘密,表達了內心脆弱的一面,那麼,她的男同事又有什麼反應和感受呢?

這六位同事只有一位,也就是John和Linda接近,他們最深刻的話題已經可以談到彼此家人和往日情人,剩下的五位男同事,有三位已婚,他們表示--怕被誤會,所以一向和女同事保持距離,以免蜚短流長。至於另外兩位未婚男同事回答得更妙,他們認為並沒有想追求Linda的意願,所以「不想浪費時間」。

難怪Linda有寂寞的感覺,因為在網路裡的人際關係是虛擬的、是稍縱即逝的。她多渴望在現實的人生得到真實的回應,可惜科技女碰到科技男,竟然彼此都失落了關懷的橋樑。

「兩性關係裡必然可以保留同事的友誼空間,那和性別無關、和情愛無關,只要像同班同學一樣的互動,有成長則彼此分享;有苦悶則互相打氣。人嘛,人的內心世界其實是非常渴望得到connection(聯繫),透過同事、好友、親人,得到和外在世界銜接的親密感,也透過這樣的過程,和自己的生命系統建立真實、踏實的運轉,如此一來,就不怕寂寞來襲,萬一有寂寞出現,也知道如何再次找到貼近心靈的動力。」

當這樣的建議出來,全場共同成長的科技伙伴,就看到Linda這群辦公室伙伴學習真誠吐露、用心聆聽的態度--不再讓身形、性別迷思和自我封閉阻礙了科技世界的交流了。

﹝原發表於《培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