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家庭溝通有竅領

在深圳,一位講求高效率的媽媽,終於對兒子說:「我不能太急了。」
在上海,一位努力改善親子關係的爸爸,終於明白抬頭挺胸向前走才能建立兒子良好的自我形象。
在北京,一位女性Top Sales,終於學會如何和姊姊做建設性的溝通。


2004年10月29日、30日、31日,我應實踐家管理諮詢有限公司之邀,和郭騰尹副總共同主持「菁英團隊VS.親子教育」的演講會。這是一趟豐富的成長之旅,因為讓我見識到來自各行各業的傑出人士,他們求知若渴,他們認真發問,尤其不時低下頭來抄筆記的模樣,讓我印象深刻。

茲列下三場親子溝通巡迴講座的提問,讓我們來關心這些傑出的職場人士,可能在轉身面對自己的家人時,將會有那些困惑,有那些緊張,同時列下當時我所提供的溝通技巧和心態調適。

我不是壞女孩

當議題談到「情緒吸收」,我點出了子女會從父母的情緒表現吸收為自己的情緒。在深圳,一位女士忍不住熱淚盈眶,我邀請她到學員面前,練習說出壓抑已久的負面情緒,同時釋放它吧!

果然,在她娓娓道來之際,大家明瞭了她的苦悶。原來在她唸中學時,有一天無意中收到一封愛慕青年的來函,這件事被父親知道了,立刻在家中掀起了軒然大波。

她說:「我不認識那年輕人,也不明白他為何要寫信給我,可是在父親眼中我已經是個大逆不道的女兒,認為我偷偷地早戀,也沒有機會讓我把話說清楚。」

自從這件事之後,這位女士感覺自己彷彿是個「壞女孩」,一直得不到家人的諒解。到如今,自己都已結婚生子,然而談起情緒、談起父親,她如鯁在咽,一時難過不已。

這時,我請她從「我是好女孩」、「我是很棒的人」和「我喜歡我自己」這三個句子挑出一句來成長。她決定了第三句,接著,在閉上眼睛不停覆述「我喜歡我自己」的過程中,她破涕為笑了。

沒錯,或許長輩沒想到當初的一句話可能影響了子女一輩子的自我認知。但是從渴望成長的人的角度來看,雖然不能立刻改變外在環境,無法馬上改變別人的看法,但是至少可以改變對自己的感覺。

這位女士在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時,除了享受全體學員對她鼓勵的掌聲,同時也寬心許多。

我是他的媽媽

在深圳的演說會場有位十多歲的少年,看來生澀而內向,在我引導他的過程,他明顯有著手足無措的模樣。

後來有位四十多歲的女士從會場忍不住地跳了出來。她指著少年對我說:「我是他的媽媽。這麼多年來,說他也不是,不說他也不是,我都不知道怎麼和他相處了。」

原來媽媽在公司是高級主管,對員工總是高效率地領導,公司業務蒸蒸日上,可是當這套管理方法拿回家卻不管用。因為兒子總是用沈默不語或搖頭來回應。她又急又氣卻無法把兒子當員工「fire」(辭掉)。

「我愛我的兒子,可是又氣他總是跟我鬧彆扭。」說話速度挺快的媽媽提起兒子頗無可奈何。

「妳知道嗎?我們明明想鼓勵孩子,沒想到說出的語詞和口氣卻是負面的,這使得孩子內心起反感而有了自我防衛的機制。何不把語詞轉一轉,例如:媽媽相信你做得到、媽媽看到你正在進步中。」

「原來如此,我越囉嗦他越沒有信心,而且離我越遠。」聰慧的媽媽反應頗快,她已經抓出親子關係矛盾的關鍵所在。她又說了一句自我提醒的話:「我不能太急了。」

向兒子道歉的父親

「我的教育水平不高,過去我不懂得教育兒子,曾經有一段時間兒子見了我也不打招呼,我心裡很懊惱,上了Money & you的課程後,我回到家已慎重向兒子道歉,現在我們的關係正改善中。」這位父親約莫四十多歲,可能為了養家活口而工作操勞,看來瘦削而彎腰。

這時我建議他改變身體的感覺,我告訴他:「你長相英俊而且笑起來很好看,何不抬頭挺胸然後展現親切的笑容,這樣可以讓兒子從你的形象建立連結、建立自信。」

一聽到「自己改變了,兒子也會跟著改變」的說法,這位父親從嚴肅的臉龐迅速綻開笑容,這真是神奇的一刻,剛才那個缺乏自信、無精打采的中年男子不見了,只見一位大步踏行、走路虎虎有風的帥氣男子,就在全體學員有節奏的拍手聲中,一步步走回座位。

媽媽的眼淚

當初她和丈夫處不來,在長期分居的狀態中,女兒從小跟著公婆和她爸爸。儘管會思念女兒,儘管有許多的不捨,但是在魚與熊掌無法兼得的情況下,她選擇了自創前程。

等到她在事業有成,一切就緒後,她預備把女兒接過來同住,這時,才發現女兒多年來對她早有誤解,總認為母親虧欠她,母親應該補償她。

提起女兒,傷心落淚的她,不停地自責。

「暫停!妳也是這樣地對女兒說話嗎?如果妳不停地責備自己,女兒將不懂得感激媽媽的努力,也不知道需要體諒媽媽的苦衷,這樣對妳們的母女關係並沒有幫助。以一位母親奮鬥向上的精神而言,妳已經給了她非常好的榜樣,女兒不應對妳予取予求。」

這位媽媽終於聽懂了,原來她有過多的愧疚感,反而阻礙了女兒的成長,從今以後對於女兒的索求,該給則給,不該給則要適時地說No,才不致於一直掉入女兒情緒勒索的陷阱。

兒子要抱抱

同樣是對孩子感到愧疚的媽媽,她的年紀輕了點,兒子只有三歲多。首先她的問題是──為什麼兒子這麼不聽話,走路還要求抱抱?

原來有一天,年輕媽媽興緻沖沖想帶兒子外出逛逛,才剛走出家門,小娃娃就哭鬧著要媽媽抱。

媽媽當時認為兒子不懂事,已經三歲多了,半大不小,該自己走路才是啊!兩人就在僵持不下之際,年輕媽媽心中非常懊惱。

「請問妳一天有多少時間和兒子在一起?」

媽媽回答:「一小時。」

「一小時?」我驚訝地回問媽媽。

年輕媽媽頗不好意思地表示:「為了給孩子以後有更好的物質享受,有更好的栽培機會,所以我們夫妻倆非常打拼,孩子成天和老奶奶在一起。看到我就是要抱抱、要撒嬌。」

「在孩子最需要感到被愛的時候,其實妳願意蹲下身子抱抱他也是不錯。所謂抱抱,並不見得要把他抱著走,這樣多累啊!這時,給他一個溫馨的擁抱,問他這樣夠不夠?若不夠,再繼續給他擁抱,直到他感到愛的滿足感,然後再牽著他的小手一起走動。這樣小娃娃一方面得到愛的保證,一方面也學會體諒媽媽,不見得要媽媽抱著走。」

「原來如此!我只想到孩子不懂事、不聽話,沒想到可以用另外的方式解決我們的衝突。」釋懷的年輕媽媽找到可以和兒子溝通的新方法。

勇敢地告訴姊姊

年輕女孩的事業做得挺大,由於忙不過來所以她找來姊姊幫忙。可是姊姊脾氣硬、講話直,常一開口,就惹得妹妹不開心。

細聽之下,原來她姊姊講話的語詞裡有習慣性的批判,例如:「我不是跟妳說過許多遍,妳為什麼不聽?」「妳總是弄錯了……」

在事業體內,這位妹妹是主管;在家庭裡,她是妹妹,也就是這種角色混淆的情況下,她和姊姊處不來,又不知道關鍵出在那裡?

我建議她抓對溝通的四大竅領──找對時間、找對地方、找對人、說對的話(講出自己的感覺,說出自己的需要)。只要Feel(感覺)和Need(需要)運用恰當,往往可以引導對方(姊姊)改進溝通模式。

才不到三分鐘,年輕小姐已抓到原則學會要告訴姊姊:「謝謝妳來幫我忙,有時候聽到妳的話中有批評,讓我聽了很難受,建議妳只要就事論事告訴我就可以了。」

「只要妳用對方法溝通,通常對方也會接受建議來改善。」我鼓勵這位妹妹勇敢去向姊姊表達。

「對呀!家中姊妹多,常輪不到我開口,通常我都是做跟班、聽她們的。如今,我做事業,變成帶頭的,不能再繼續用姊妹溝通的模式,總是忍氣吞聲。如今,我要建立在工作上大家平行、尊重的溝通關係了。」回座之前,這位講話有條不紊的小姐又跟大家分享了她的新領悟。

﹝原發表於《培訓月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