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2日 星期三

媽媽的眼神

一位媽媽在演講會後來請教兒子的問題。
原來她的兒子正在念高中,最近因為和女朋友鬧翻,瀕臨分手,因而書念不下去,飯吃不下,還有睡不好……。
父母關心子女是天經地義的事,天底下不是有許多子女因為得到父母的鼓勵而重新出發的嗎?關鍵在於,為人父母是用什麼態度來關心子女。是過度擔憂?是漫不經心?還是平穩地引導?
眼前這位媽媽的臉,可以說是五官全部糾結在一起,並不是她長相難看,事實上,她長得相當秀麗,但是可能因為有心事,使得眉頭深鎖、臉部肌肉下垂、嘴角緊抿,一個臉彷彿糾纏不清的毛線球,找不到線頭,看不到希望。

兒子很憂鬱

我先從聆聽她的困擾做起,原來她的兒子得了憂鬱症,情緒常低落,吵著要休學。而她的丈夫則怪罪她太寵兒子,讓兒子成了草莓族,一摔就爛,經不起考驗。
夾在先生和兒子之間,讓這位媽媽左右為難,尤其看到兒子緊鎖房門、成天上網、半句話不吭,更令她擔憂不已。她說:「我好像也快得到憂鬱症了。」
「妳會走不出家門嗎?」「妳會失眠難寢嗎?」「你會成天想自殺嗎?」我請教她這三個問題。
她搖搖頭說:「不會,我只是感到透不過氣來。」
「很好!所以妳並沒有憂鬱症,只是因為兒子的事而有壓力。」我繼續和她分享--憂鬱症是會好的,這像是心理上的感冒,只要得到醫藥上、認知上、飲食上、運動上和支援上的「五合一」引導,憂鬱的情況是會改善的。
重點是,「妳和兒子互動時的表情、行為上,有提供正面的訊息嗎?如果妳一直要兒子好起來,可是妳本身沒有笑容,又眼神無力、臉部缺乏活力,他看到的是希望?還是失望呢?」
這位媽媽是成長意願很高的人,因此,我進一步和她分享一個需要突破的盲點。

自我的行為辨識

我拿出了皮包裡的一面小圓鏡,並且說:「請問妳看到了什麼?」
她拿起小圓鏡,一時不明白這樣的舉動和兒子有什麼關係。
我說:「家人之間生命能量的互動很重要,如果妳希望兒子快一點好轉,可是卻又表現出『洩氣無力』的表情,他如何透過妳來借力使力,他又如何相信妳所鼓勵的話語?現在妳已經做到很好的部分,就是尋求外力支援,增加有關憂鬱症的資訊,改善了你們夫妻和兒子的相處關係;另外,妳也需要振作自己的生命能量,像現在妳可以先閉上眼睛,想像兒子曾經很快樂和妳有說有笑的模樣,而妳也笑得很開心的表情,很好,妳已經笑開來了,妳的表情柔和多了,可以張開眼睛,對,保持這個笑容……」
只見這位媽媽對著鏡中的自己調整動作,笑意加上堅定的表情逐漸出現。我告訴她:「當妳要鼓勵兒子前,先鼓勵妳自己,這樣妳兒子見識到的就是希望、信任、支持,他的配合度會更好,走出困境的速度也一定更快。」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

沒有留言: